本文目录

涨潮苏轼诗?

苏轼涨潮有关诗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意思是: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出自:宋代苏轼的《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钱塘江大堤古诗?

【杂曲歌辞·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

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

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

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

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

好骑赪鲤问阳侯。

【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

明 方行

吴越中分两岸开,

怒涛千古响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

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

江山壮丽我重来。

鸱夷铁箭俱安在,

目断洪波万里回。

【当代律诗】

《观钱塘江潮》

余亚飞

钱塘一望浪波连,

顷刻狂澜横眼前;

看似平常江水里,

蕴藏能量可惊天。

《钱塘江观潮》

田新智

号长风急暗云催,

铁鼓雷鸣战未回。

一袭白衣寻敌去,

三军带甲几人归?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苏轼在描写哪里的大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

原诗:

催试官考较戏作

[宋] 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有:

1、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出处:《横江词》

作者:李白2、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

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出处:《樟亭观潮》

作者:宋昱3、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出处:《七绝·观潮》

作者: *** 4、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出处:《观浙江涛》

作者:苏轼5、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出处:《钱塘江潮》

作者:罗隐6、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出处:《浪淘沙》

作者:刘禹锡7、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出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作者:孟浩然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四首?

1.重到钱塘异昔时,潮头东击远洲移。人间莫往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元]张以宁...

2.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徐凝《观浙江涛》

3.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李廊《忆钱塘》

4.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二十万人争一瞬,群龙腾跃怒潮来。——《钱塘江观潮》赵朴初

钱塘江大潮的诗句17字?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苏轼《东坡八首》赏析其二?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代:苏轼 原文: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背景:要想欣赏苏轼的这一首《八声甘州》,首先我们先要对苏轼当年写作此词之时代背景和心情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长短句》,谓“东坡别参寥长短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云云,其词石刻后,东坡自题云‘元祐六年三月六日’。余以东坡年谱考之,元祐四年知杭州,六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则长短句盖此时作也”。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历经迁贬,他先后曾有两次出官于杭州。 第一次是在神宗熙宁四年。当时神宗正在信用王安石,变行新法。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屡次上书言事,为新党所忌,遂于熙宁四年六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外出通判杭州。当时苏轼三十六岁。第二次则是在哲宗已经即位数年,太皇太后用事,起用旧党之人,苏轼也早于旧党用事时被召还朝,而又因其论事忠直,与旧党亦不能尽合,复加以当时朝廷之内更有洛党、蜀党、朔党之争,遂复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当时苏轼已有五十四岁。两年后苏轼又以翰林学士承旨被召还朝,就是他在元祐六年被召还朝时所作。

参寥子:苏轼平生交谊甚深的一位方外友人。 查慎行《苏诗补注》卷十六于《次韵僧潜见赠》一诗下,曾引《咸淳临安志》云“道潜,于潜浮溪村人,字参寥”。又补录引《施注苏诗》有关参寥事迹云“东坡守吴兴,会于松江。坡既谪居,不远二千里相从于齐安,留期年,遇移汝海,同游庐山。有次韵留别诗。坡守钱塘,卜智果精舍居之。人院分韵赋诗,又作《参寥泉铭》。坡南迁,遂欲转海访之。以书为戒,勿萌此意,自揣余生必须相见。当路亦捃其诗语,谓有刺讥,得罪,反初服。建中靖国初,曾子开在翰苑,言其非罪,诏复薙发”。从这些记述来看,则苏轼与参寥交谊之深可以概见。

以上可以说是我们对于苏轼这一首《八声甘州》写作时间与写赠对象的简单介绍。 下面我们再看看苏轼之性格与其词之风格: 盖苏轼天性中原具有儒家用世之志意与道家超旷之精神这两种不同之特质。前者可以说是他欲有所作为时用以立身之正途,后者则是当他不能有所作为时用以 *** 之妙理。而苏轼之致力于小词之写作,则正是当他用世之志意受到挫折,第一次出官杭州通判以后才开始的,所以苏词之终于发展成为一种以超旷为主的风格。可以说正是他平生仕途受到挫折后,因之在欲以旷达 *** 之情况下,所形成的自然之结果。 胡寅在其《酒边词序》中,即曾谓“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繆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这正是一般人之所共见的苏轼词之一般的风格,不过我们也不可忘记,苏轼之禀赋中既原来也还有一种用世之志意,所以在苏词中,虽以超旷为其主调,然而却时时也隐现一种志意未成的挫伤的悲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即曾谓词至东坡“寄慨无端,别有天地”。近人夏敬观更曾将苏轼词分为两类,谓“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慨,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者’,乃其第二乘也”。而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这首《八声甘州》,则可以说正是苏词中“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一首代表作。

赏析: 此词开端之“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二句,写万里之风涛,气象开阔,笔力矫健。盖真有所谓“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之慨,初观之固极为超举。然而仔细吟味,则在其“有情”与“无情”,及“潮来”“与“潮归”之间,却实在也隐含有无限感慨苍凉之意。表面虽然似乎是只写风潮来去,而却在暗中隐寓了许多人世间之盛衰离合的无常之悲慨。而苏轼一生两度出仕杭州之政海波澜变化,亦复尽在言外。 所以其下乃继以“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所谓“几度斜晖”者,实在已将苏轼初次通判杭州,及再次出知杭州,迄今又复将离去的数十年之沧桑往事,尽皆纳入其中矣。而以上数句却全从大自然之“风”“潮”“江”“浦”及“斜晖”之种种外在物象着笔,未及人事之一字。 直到下面的“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二句,才点出人事之感慨。是真所谓在“天风海涛之曲”中,表现有“幽咽怨断之音”者也。但苏轼却在此二句人事感慨以后,当下就承以“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二句,立即飞扬超越而出。这实在是苏词中最为独到的一种境界。 以上是此词之前半阕。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苏轼的诗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出自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 《催试官考较戏作》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的意思是当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绩的考生,写成这首《催试官考较戏作》,希望阅卷官挑灯夜战迅速批出考卷,好让考生们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