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苏东坡,的门客形容他“关中大汉,手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

苏东坡问一位歌唱家:“我的词比柳耆卿如何?”歌唱家道:“柳郎中词只宜十七、八岁女孩儿,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您苏学士的词,则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听了,不觉大笑。

苏轼诗词以豪放著称,所以非关西大汉执铁板不能吟唱也。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么?

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代表人物还有范仲淹和辛弃疾。虽然,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但当时他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不算开宗立派,不能称为创始人。

苏东坡

苏轼、苏辙和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派代表作家,苏轼在《答陈季常书》中第一个用“豪放”评词,打破了传统词风。张綖(yán)在《诗余图谱》中总结道:“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

“登顶”的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尽显苏东坡的才华和豪放气质。然而,要想成为一位开宗立派的创始人,仅有才情是不够的还需要聚拢人气的楷模精神,苏东坡都做到了。他是一位多数时间身处谷底的悲情人物,却在词中饱含“越过山丘”的豪气。眼看他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眼看他在缺月疏桐处挥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甘之如饴,眼看他烟瘴弥漫中狂歌“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苏轼抚琴

苏东坡做到了一位开创者具备的所有光环,他不仅有“超凡之才”还有“坚忍不拔之志”。在黄洲潮湿的小船里,在儋州寂寞的草庐中,做不成为民 *** 的父母官,还可以做一个美食家,东坡肉和炭烤猪排由此而生。他用实际行动劝解世人,上天留给我们的都是可以跨越的坎坷。

美食家苏轼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自问自答的洒脱,引导后人不困惑于眼前的坎坷。跨越千年,每一个经历挫折的人,从历史中寻求精神慰藉时,一定绕不开那个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苏东坡。苏东坡的“遗爱”精神,让他无愧为一代宗师,开“豪放之山门”,非他莫属!


体现苏轼狂放不羁的诗句?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代: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北宋豪放派诗词擅长的诗人?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简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这种人生哲学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热切浓烈、意气奋昂,给人一种豪气干云天的冲动感觉。苏轼一生都宦海沉浮。指点河山,兼济天下是他的理想。这种儒家最基本的处世思想,促使着他汲汲奔走于仕途之中。既使是现实生活,个人悲愁,也能从个人的情感上升到理性的旷达,而非花间婉约的缠绵。   曾有古人论《水调歌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足见对其评价之高。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全词通篇咏月,却又处处关合人事,充溢着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上片借月起兴,下片用月寄情。开篇, “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有《天问》遗风。其下数句,笔势回折,跌宕多姿。“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又是一种对永恒存在的追寻;它说明作者在儒道的出世与入世,之间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到后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便又豁然开朗,在这永恒的时空里,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自古亦然。既知此理,便不应自怨自艾,对圆月而生无谓的怅恨。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上所有遭受离别痛苦的人们,发出深深的祝愿,真是此句一出,境界自高。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在创作上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而综观宋词,浩如烟海,但占最重分量的还是那些婉约缠绵之作。这其实与词的起源和发展直接相关。词本来就是用来让歌女们吟唱的,而歌女们最爱唱的,当然是能够打动人心的缠绵悱恻之句了。因而在苏轼作词之前,宋词的词风自然是非婉约莫属了。当苏轼作词之时,柳词早已是如日中天了,有市井处便有柳词。缠绵婉约已不只是柳词的特点。而是当时宋词的总体风格了。而作为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的苏轼,却没有使自己的作品落入传统的牢笼。于是,宋词也从此踏上了革新的道路。   苏轼作词始于他的诗技较成熟时期。在词作的创作上,他结合了大量的诗歌技法,有时为了整体的诗意而不惜打破词曲的音律限制。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都方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诗,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以清新朴素的感觉。可以说自苏轼词一出,凡是可以写诗的内容,无一不可以入词了。这样就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使词走向了广阔的生活天地。从此,词非但“缘情”,更可“言志”。争得了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总之,豪放飘逸之词使苏轼被人们尊为豪放词的开山之祖,虽其豪放词竟不足他全部词的十分之一, 然苏轼慷慨豪迈的气质,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扩大了词的歌咏范围,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技法,使词获得新的飞跃发展,也使词不再是只可吟唱的曲词,还成了一种以长短句抒写广泛内容的新体诗。这也许正是苏轼对宋词最大的贡献吧!

苏轼被称为千古第一什么?

苏东坡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称赞不绝,喜爱备至。

苏东坡是一位少有的天才,也是一位集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等于一身的艺术全才。他少年成名,22岁就高中进士,以文章独步文坛。苏东坡初出茅庐就受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青睐,对他的才华大为赞叹,极力提携。

在诗歌方面,他的诗富有禅宗理趣,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北宋诗坛,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两宋诗坛他与陆游并称“苏陆”。

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一派。当时词坛霸主是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被正统文学轻视,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与诗一样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在苏东坡外放杭州的时候,他开始了词的写作。他意识到词不是为帝王,而是为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而写。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在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在文章方面,苏东坡得到了文坛前辈欧阳修的高度称赞。欧阳修说:“我读苏轼的文章,身上直冒汗,后生可畏,我不行了,我这老头还是早早隐退到山林里面去,好给这年轻人让出一条路来。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记得我欧阳修了,苏轼的名字在文坛上将大放光彩。”苏东坡在《自评文》中写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前后赤壁赋》是他的文章代表作,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书法方面,苏东坡率性而书,自然天成。他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东坡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苏东坡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在书法上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苏东坡开创了文人写意画的先河,在绘画史上影响深远。他喜欢画竹子,往往一笔就画出了挺拔的竹竿。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竹以“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成为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

苏东坡与王安石虽然是政敌,但他们是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也极为欣赏苏东坡的才华。他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这是王安石对苏轼的高度评价,赞誉之词溢于言表。苏东坡是文人士大夫的典范,一生宦海沉浮,命运坎坷,但他才华横溢,旷达洒脱,令后人仰慕。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