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老虎雅称?

1、山兽之君:语出《说文·虎部》:“虎,山兽之君。”也就是山中之王。类似说法还有“森林之王”、“万兽之王”、“丛林之王”等。

2、寅将军:《西游记》中称之“寅将军”。

寅将军本是一只虎精,因唐僧急于取经,起早赶路,落入了寅将军的陷阱,两个仆从,被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吃了,多亏太白金星搭救,唐僧才逃离虎穴。后也以寅将军为老虎的别称。

3、大虫:《水浒传》中称之“大虫”,在《水浒传》武松打虎时该老虎的特定名称。

在《水浒》中有写到“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夥成队过冈,请勿自误。”,以及武松在景阳冈醉卧大青石上时,“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4、大猫;温州人则称之“大猫”。

大猫,一般指大型猫科动物。五种最大、最凶猛的猫科动物被称为“大猫”。它们是:狮子、老虎、美洲虎、豹和雪豹。

5、寅兽:亦称“ 寅客 ”。 虎的别名。寅于十二生肖中配虎,故有此称。

南朝-梁-陶弘景 《真诰·翼真检》:“有云寅兽白齿者是虎牙也,亦直云寅兽者,亦云寅客。”

白话翻译:有人说老虎是有一只牙齿很白的寅兽,所以有直接称呼寅兽的,也有叫寅客的。

3

老虎有多少种别称?

老虎有18种别称。

1、大虫:关于老虎的别称大虫,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最早的介绍源自于武松打虎。《水浒传》中称之“大虫”,在《水浒传》武松打虎时该老虎的特定名称。

在《水浒》中有写到“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夥成队过冈,请勿自误。”,以及武松在景阳冈醉卧大青石上时,“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2、老虫:萧继宗《湘乡方言.动物》:“湘乡谓虎为老虫。”同治六年《宁乡县志》:“虎曰老虫。”

3、戾虫:虎是大型猫科食肉动物,性情暴戾,故《战国策·秦策》有“虎者,戾虫”之说,意思是虎是暴戾的动物。

4、毛虫祖:清·钱谦益《题画二首为傅石君·射虎图》:“南山白额毛虫祖,掉尾磨牙踞林莽。”啮人不肯避贤毫,狡兽轻禽敢余侮?

5、老大虫: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彝叔赴召时,有华山道人献诗曰:‘北蕃群犬窥篱落,惊起南朝老大虫。’”

6、山君:《说文》上说:虎,是西方的野兽,又称作“兽君”,因为它是山中百兽之君的缘故。所以又有“山君”的别称。《骈雅·释兽》里也说:“山君,虎也。”以此推知,山王也是老虎的绰号,东北旧时采参人称其为山神爷,也是这个意思。

7、斑奴:清·黄景仁《圈虎行》:“我观此状气消沮,嗟尔斑奴亦何苦。”

8、白额:《晋书·周处传》:“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李白《大猎赋》:“虽凿齿磨牙而致伉,谁谓南山白额之足睹。”王琦注:“白额虎盖虎之老者,力雄势猛,人所难御。”

9、白额侯:见过虎的人都知道虎的额头长有一撮白毛,唐代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也有“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的佳句传世。由此,人们又送它“白额侯”、“白额将军”的雅号。《宣室志》说:张铤驻兵在四川的.西部,宴席上遇见白额侯,于是检验他,乃是老虎。

10、寅将军:《西游记》中称之“寅将军”。寅将军本是一只虎精,因唐僧急于取经,起早赶路,落入了寅将军的陷阱,两个仆从,被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吃了,多亏太白金星搭救,唐僧才逃离虎穴。后也以寅将军为老虎的别称。

11、封使君: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上记载:汉朝宣城太守封邵,忽然间变成老虎,吃当郡的郡民,只要称呼它封使君,就会由此离开而不再回来。所以当时的俗话说:“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12、李耳:《法言》上说:在古代河南、河北一带,当地的居民都称虎为“李父”。而在江西、湖广以及安徽一带则称其为“李耳”。

李耳即老子,道教的太上老君,据说老子的生日适值虎年或虎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说:“李耳”当作“狸儿”,“狸”是猫一类的动物,俗称野猫。虎与猫同科,且形状相似,所以至今南方一些地方仍把老虎叫“老猫”。

13、老饕:韦庄《小将张彦射虎歌》:“老饕已毙众雏恐,童稚揶揄皆自勇。”

14、於菟:《左传·宣公四年》记载:起初,若敖在郑国娶妻,生了斗伯比。若敖死后,斗伯比跟着母亲来到鄙国,后来他和鄙子的女儿,生了子文。鄙夫人让人把子文丢在云萝泽里。有老虎给他喂奶。鄙子打猎,看到这场面,害怕而回来。夫人把女儿私生子的情况告诉鄙子,鄙子收养了子文。

楚国人把奶叫做“谷”,把老虎叫做於菟,所以就把这个孩子叫做斗谷於菟。也有人叫“乌菟”,左思在《吴都赋》上说:“乌菟的族类,都是和长有甲皮的犀牛同类。”所说的乌菟便是指老虎而言的。

15、老牙:李鼎超《陇右方言.释动物》:“‘老牙’即‘老虞’。‘老虞’者犹言‘老虎’也。”

16、伏猛:苏轼《送程之邵签判赴阙》:“林深伏猛在,岸改潜珍移。”赵夔注:“伏猛以言虎,潜珍以言龙。”

17、斑子、黄斑

《聊斋志异》也有一篇写老虎为母治病请医生的精彩篇章,蒲松龄别具匠心地称两虎为二班:班爪和班牙。这是有根据的,民间给老虎起的别名里面与班、斑有关的不少,像斑子、黄班、黄斑、斑寅将军等,想来人们对老虎的 *** 斑纹印象最为深刻。

唐戴孚《广异记·巴人》中有详细的记述:“老人乃登山呼‘斑子’,倏而有虎数头,相继而至”。由于虎的斑纹是以 *** 为主的,故明高启又在《同谢国史游钟山逢铁冠先生》一文中称它为“黄斑”,他是这样写的,“铁冠先生有道者,往往人见骑黄斑”,此处黄斑指的就是虎。

18、十八姨

《录异记》上说:嘉陵江侧住有一妇人,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自称作十八姨,常常到附近居民家中,也不用饮食,总是教悔告知人们要佬好事,“假如做了坏事,我合要命令猫儿们三五只来检查你们。”话一说完便离去,有时即地便不见踪迹,人们之中有知道她是老虎所化身的,都非常敬畏惧怕她。

擅弹广陵散而着称的人物?

以擅弹《广陵散》著称的是嵇康,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 *** ,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他们的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说完后,从容就戮,时年四十岁。海内的士人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不久后便意识到错误,但追悔莫及。

大茅山的由来?

茅山,坐落于如今江苏省句容市和金坛市交界处,风景秀丽,幽静宜人,弯曲崎岖,有道教圣地“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之称,又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开天”,更被称为是“全国七十二福地”中的“榜首福地”。这种种称谓不仅为她披上了层层奥秘的光环,也为她引来了许多奇人异士。因为有道教一宗发源于此,所以以此为修炼本处,后发扬出去的道教宗派称之为“茅山宗”,人们便把其弟子呼之为“茅山道士”。   茅山道士(茅山宗)源流:   上清派祖师杨羲等和东晋炼丹家葛洪,都先后在此修炼过。南齐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闲官“奉朝请”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辞呈,齐武帝准允后,他就到茅山做了山人。在金坛华阳洞内住了下来,并给自己取了个道号“华阳隐居先生”。   茅山宗前身为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承继了杨羲、许谧所传的上清经,尽心编纂了专门记叙着上清派前期的教义、方术,以及前史的《真诰》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的两百余卷道经,在此宏扬上清经法。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安排逐步齐备,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才逐步开展演变成了今后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开展中心的别称。   自陶弘景今后,茅山宗人才济济,其影响也日渐扩展。唐宋时期的茅山宗开展到了顶峰,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均极得大唐宗室的爱崇。   茅山宗首要传承了《上清大洞真经》,修持办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也有炼丹,宗师陶弘景自己就是一位精于炼丹的高手,梁武帝就从前服食过他的丹药。 宋朝至明朝时期茅山宗与各派所融合,不复存在。   时至今日,偶然呈现的所谓茅山法门多见于附道外道的民间巫术。茅山道士多是以捉鬼降妖而名闻于世的,殊不知茅山宗的教义精华却跟这些毫无瓜葛。之所以会这样的名声,一则是后世弟子为了骗吃骗喝,而捉弄村民所至,二则是那些无知信徒们言过其实,耳食之言造成的成果。   鬼神之说在人间由来已久,近代更有诸多例子标明其并非无稽之谈。道家的方术有法、术两种,其间道术中的符、咒、灵图、降妖、摄魂等,指的就是降妖捉鬼、渡世救人的一些办法。但其最终却是要借此到达修行的意图,而绝非是以降妖捉鬼为已任。   因为清帝宠信释教密宗,道家的传承在此时期受到了执政者的极力排挤。特别自清今后,近代科学的鼓起,更是让道家的开展走上了绝地。道门子弟也大都由此沉沦,以致真实的道士越来越少,反而那些假道士、真神棍们却越发的猖獗起来。导致门人不思进取,整天里只知装神弄鬼的骗人金钱,直把个好端端的茅山宗弄的改头换面、乌烟瘴气。茅山宗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构成的道教派系。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中心开展的别称。它的实践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承继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尽心搜求流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叙上清派前期教义、方术及前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宏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安排逐步齐备。实践上,其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茅山坐落江苏省的西南部,常州的西部,距常州大约60公里,南北约长10公里,东西约宽5公里,面积50多平方公里。宛如一条绿色苍龙横卧于江苏省句容、金坛、溧水、丹徒、丹阳五大县(市)之间。主峰大茅峰,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顶峰,海拔372.5米, 虽不算高,但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茅山有四大特色: 一、风景秀丽,风光怡人,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还有众多漫山遍野的厅岩怪石,使茅山构成了一种奇特而又美好的大自然风格。 二、茅山以它的道教圣地而著称。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被后人称为:\榜首福地,第八洞天\,享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 三、茅山仍是新四军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茅山被毛主席列为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 四、茅山是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地址,六七千名常州知青这儿留下了一代青年的芳华和热忱,为茅山的开发留下了不可磨来的功绩。   自陶弘景今后,茅山宗人才济济,其影响日渐扩展,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爱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林,制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其时有“茅山为全国道学所宗”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谓,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看病。绍圣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身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信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向为道教干流。南宋今后,逐步衰微,但仍传承不停,且时有高道名于世。   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这今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榜首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这今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邻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代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曾经,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取得朝廷恩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信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首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办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根本构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宏扬而渐定型。茅山宗也发起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华阳宫邻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歌近二百首。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重视文明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遵法戒,实施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体系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善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作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作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我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干流,并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奉献,安排准则也较健全。因此它在诸符箓派兼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兼并今后,又能以小宗独自承传直至近代。

古代的院子应该怎么叫?

庭院,建筑物(包括亭、台、楼、榭)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即一个建筑的所有附属场地、植被等。

院落,意思为房屋前后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

天井,是指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即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

古代道家所说的36洞天是什么地方,现在怎么称呼?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十大洞天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它们是: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据,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它们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

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

第二,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o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

第四,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

第六,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江青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

第八,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

第十四,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

第十九,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

第二十一,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

第二十二,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

第二十四,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

第二十六,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

第二十七,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

第三十,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

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

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

第三十六,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

第三十七,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

第三十八,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

第三十九,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

第四十,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

第四十一,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四十二,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

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

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

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

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

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

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

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

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 *** 江汇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

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

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

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

以上据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李思聪《洞渊集》所说,顺序及具体名称均多与此异。兹录北宋道士李思聪所编《洞渊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备考:地肺山、盖竹山、青远山、安山、石磕山、东仙源、青屿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顶后、君山、桂源、灵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马岭山、鹅羊山、真墟、清玉坛、光天坛、洞宫、陶山、洞灵源、三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白水源、逍遥山、阁皂山、始丰山、金精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罗山、彰县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马迹山、地德山、蓝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张公洞、鱼湖洞、中条山、地灵墟、绵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灵山、北邙山、武当山、女儿山、少室山、庐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犊山。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