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不同等级的人死后都怎样称呼

天子死叫“崩殂”,亲王、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妃子或小皇子死叫“殁”,百姓死叫“死”,刚出生没多长时间的娃的死叫“夭折”,和尚死叫“圆寂”,得道高僧死叫“涅磐” ,道士死叫“羽化”、“登仙”。

死的雅称?

古时不同阶级对死的不同叫法有:崩、襄、薨、卒、不禄、死、殇。

1.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后又衍生出“驾崩”一词,有“皇驾崩塌”的含义,用以称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之死。

2.襄、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卒古代指卿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4.不禄古代称士(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死为不禄,意指不再享有俸禄。

5.死古代指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死亡。

6.殇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至唐代以后,“卒”的用法不及过去严格,常用来泛指死。然“崩”与“薨”仍然只能用于帝后王侯等。

此外,由于人们对死的恶厌心理而使用一些讳代词代指死,如物化、物故、就木、捐馆、不讳、殒坠、归道山等。

殇及夭则用于称未成年者的死。死后,因身份的不同而有各自的专称,如父亲死后称考,俗称先考,母亲死后称妣,俗称先妣,合称考妣。

其他对死的叫法:

1.殒古代泛指死亡。

2.缢吊死,用绳子勒死。

3.殪(yì)死,杀死。

4.殂(cú)迅速死亡。

5.圆寂指僧人死后升天。其他诸如:归寂、示寂、入寂、入灭、灭度、示灭等皆入此类。

6.登仙称人死亡的婉辞。

7.坐化指和尚盘膝坐着安然死去。

8.羽化用作道教徒死亡的婉辞。

9.牺牲为坚持信仰而死。

10.捐躯为国家、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11.逝死,多用于对死者的敬意。

12.涅盘作为死亡的美称。

13.驾鹤西游死的婉称。

14.香消玉殒比喻美丽的女子死亡,含贬义。

15.一命呜呼指人死亡。

关于死的叫法大全?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到了现代,“死”的讳称更是五花入门,书面上除沿用不;少古人的称谓外,又有了一些新的词语,如“安息”、“长眠”、“逝世”:“长逝”、“谢世”、“离世”、“亡故”、“永别”等。口头则一般婉称“老了”、“没了”、“坏了”、“过世”等,在特定环境中,也可说“去了”、“走了”等。

“死”还有许多有着特殊意义的讳称,如:为正义事业而死叫“就义”,为国家和人民而死叫“献身”、“牺牲”、“捐躯”、“殉国”、“殉职”等,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年幼而亡叫“夭折”。生病而死叫“病故”,年老在家安然而故叫“寿终正寝”,被尊敬的人死去叫“与世长辞”、“心脏停止了跳动”、“停止了呼吸”,马列主义者去世叫“去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一文中,讳称导师马克思逝世为“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总之,“死”的讳称相当复杂,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名目也不尽相同。

古代对死的别称,都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样的人死?

  在封建社会,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指皇帝的车驾崩了。也有称皇帝之死为“晏驾”、“崩殂”、“弃天下”、“升遐”等。对皇帝之死还有另外一些叫法,如“宾天”、“上宾”或“龙驭宾天”,意思是说,皇帝死后到上天那儿作陪位宾客去了。皇后、皇太后、太上皇之死的叫法与此相同。  而对于诸侯或相当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则称作“薨”。  大夫之死被称作“卒”,这种叫法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的死,才敢称为“卒”。  西周时,“士”这一阶层的人死称为“不禄”,而平民百姓之死则是直言不讳地通称为“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信佛教的人认为人死之后,还有来世,来世中又有天堂(天府)、地狱(地曹)之分。反映在“死”的别称上,就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的死堪称英烈,所以人们就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强盗、土匪等,人们往往称之为“毙命”、“毙”、“殄绝”、“绝”、“入鬼录”、“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了”、“下地狱了”,等等。  佛门弟子之死,则谓之为“舍身”、“圆寂”、“示灭”、“迁化”、“示化”、“化”、“迁神”、“迁形”、“超生”、“捐身命”、“归净土”、“撒手悬崖”、“捐躯归命”、“舍寿”等。道士则用“解驾”、“归道山”、“遁化”等别称。  关于“死”的别称,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用的最多,如:亡、殁、没、丧、终、故、殒、逝、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  至于还有一些叫法如:杀、磔(殛)、诛、戮、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首、腰斩、寻短见、自缢、自溺、遇害、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方法不同,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薨死是什么意思?

对于诸侯或相当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则称作“薨”。

在封建社会,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指皇帝的车驾崩了。也有称皇帝之死为“晏驾”、“崩殂”、“弃天下”、“升遐”等。对皇帝之死还有另外一些叫法,如“宾天”、“上宾”或“龙驭宾天”,意思是说,皇帝死后到上天那儿作陪位宾客去了。皇后、皇太后、太上皇之死的叫法与此相同。

大夫之死被称作“卒”,这种叫法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的死,才敢称为“卒”。

西周时,“士”这一阶层的人死称为“不禄”,而平民百姓之死则是直言不讳地通称为“死”。

最下等的人被称为什么?

在古代社会,人是有各种等级划分的。所以对某些阶层有特殊的称呼。比如在古代对上层社会有贵族,有皇族,有少爷,有少奶奶等等之类的对上层群体或者贵族中特定人士的称呼。而对普通人则称为草民,贱民,下等人等等。

进入新中国之后,大部分的糟粕文化基本都被剔除了。特别是对各个阶层的称呼,一律用同志来代替。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