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中的文学常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中文学常识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陕西冷娃”为什么会用来形容陕西关中地区的青年男性呢?
  2. 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在历史上属于中原吗?
  3. 关中文化常识?
  4. 陕西关中煎饼怎么做?
  5. 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陕西冷娃”为什么会用来形容陕西关中地区的青年男性呢?

陕西"冷娃"是关中方言。形容性格冷淡、严肃、陌生、不好接触、拒人千里之外的意思。是一个形容词,中性词,较少用于贬义,大部分时候用于,惊叹,赞许之意。很多外地朋友听读音常常误以为是"愣娃",在此纠正一下,读音虽然差不多,意思却天地之别,"愣娃"是贬义词,形容人二杆子,缺心眼的意思,而且全国各地都使用,并不是关中独有,也不能用来形容关中人的性格特点。

陕西才子、国学大师吴宓把关中人性格形象的概括为:"生冷蹭倔"。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六千年文化,八百里秦川沃土,十三朝古都兴衰,造就了关中汉子冷静处事、寡言少语、刚正不阿的"冷娃"性格。但老陕并非对一切都冷,基本都是外冷心热。平时不喜形于色,一但志趣相投,那也是相当豪爽的。只要你和老陕聊的投机,老陕会陪你喝一夜酒,此时你也无需惊讶,这现象在关中普遍存在。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关中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冷娃"倔强、认真不服输的性格。抗战时期的中条山战役,八百陕军冷娃在弹尽粮绝无援的情况下,先跪天地,再跪父母,之后手挽着手,吼着秦腔全部跳入黄河,无一人被俘,如此惨烈的一幕正是"冷娃"性格特点的具体体现。大家耳熟能详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的陕西冷娃代表有:著名作家陈忠实、路遥,导演张艺谋,抗日名将张灵甫,演员张嘉译,摇滚歌手许巍,郑钧,张楚等。

"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是一句关中人经常说的俗语。就用这句俗语结束这个话题吧,这句俗语也侧面说明了"冷娃"并不冷。

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在历史上属于中原吗?

长安所在的关中在历史不但属于中原,而且还是中原龙首和首先被称作中原的地方。

“中原"一词最先出现在《诗经·小雅》中:“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水、沮水均在陕西关中,又都是渭河的支流,一个在关中南边,一个在关中北边。句中的“中原",指的就是关中平原,整个四句话,讲的是关中平原是周天子居住的地方,看那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真的好广阔啊。

“中"的金文含义是王旗所在的位置,可以引伸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即国都所在的地方。

"原"同“塬",关中地区对地势比较开阔平坦的地形地貌称为“塬",是关中地区特有的称谓,比如周原、咸阳原、白鹿原等。

“中原"刚开始指的就是关中,后来引伸为广大 *** 居住的地方,即人们常说的中原王朝,古之中原和现在地理位置意义上的中原有本质区别,中原文化也绝不是一省一市之文化。

如果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不属于中原,那么中原王朝、中原文明和中原文化无疑是不完整和残缺不齐的,一个没有长安的中国历史也是不可想象的。

关中文化常识?

关中人习惯把春节叫做过年。习惯在过春节前做好足够过节期间的吃的面或者是大馒头,还要做好臊子。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会比比谁家做的馒头好。走亲访友都会提上自己做的花馍,一般做的都是比较有特点的,会有各种各样形状。还有就是关中人吃的比较清淡,早餐一般就是喝点稀饭就着咸菜就是一顿。

陕西关中煎饼怎么做?

在北方农村盛产小麦,尤其是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出产的优质小麦,磨出来的面粉可以做好多品种的面食,“煎饼”就是一种北方农村特有的食品。

陕西关中地区的煎饼,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就开始制作,可见关中人吃煎饼的历史相当悠久,优质的小麦经历秋冬春三季的孕育,来年夏天经年的麦子成熟,近三百天的生长期、寒冬的营养积累,关中地区的麦子质量非常好。

先把小麦面粉和成糊状,倒在“鏊子”上经由“鏊子”下麦秸火的烘烤,面粉的醇香、筋道让食者大饱口福,麦秸烤麦面粉,同根生的煎烤。焦黄的火候,看一眼都有一种咽口水的举动。

——美中不足这是天然气火烤出的煎饼

煎饼的吃法也极具关中特色,生产队时期毛主席“上山下乡”政策,让城里的知识青年到农村锻炼,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分到我们村子几位“细皮嫩肉”的城里娃,繁重的农活让“知青”们变了模样,一位婶婶特地给“知青”们做煎饼吃,当香喷喷的煎饼和醋汁端上来,城里娃不知道如何吃,婶婶忙着继续做煎饼去了,等她再次送做好的煎饼时,看着“知青”个个无从下手的模样,就说了声“我给咱再做去,你们蘸着吃。”

第三次进屋,婶婶看见城里娃们围着桌子站了一圈,还是没有吃,婶婶就利飒地卷了一块煎饼,蘸了一下“醋汁”,筋道、醇香的煎饼配关中的蒜泥粮食醋汁,绝配!后来“知青”们说出了“蘸”“站”同音不同字的笑话后,到现在关中农村五十岁往上的人们,没有人不知道当年,“知青”不会吃煎饼的笑话。粮食短缺的年代,善良的婶婶用煎饼款待“知青”们的故事,给美味的煎饼平添了可乐的元素。早在盛唐时期,大唐太宗李世民修筑“昭陵”时,聪明的关中人就给煎饼创造了另一种吃法“烙面”。

煎饼经过切丝,加上热腾腾的汤,最初可以满足修筑“昭陵”的工匠们在寒冬时节,野外工地啜一口暖暖的饭食。现如今,“昭陵”下的赵镇人仍然传承着“烙面”的加工,“赵镇烙面”已经是关中一张非常瞩目的名片。

传统的烙面是以圆形的“鏊子”,用麦秸烧火烤制而成;现在,为了满足更多食客的需求,聪明的赵镇人改用长方形的大钢板替代了“鏊子”,用果乡的苹果树枝做燃料,果木烤制的“烙面”更胜当年的麦秸烤的烙面一筹;吃烙面,赵镇人给自己的汤内配制了各种调料:红艳艳的纯菜油泼的辣子;绿莹莹的葱、韭臊子;汤也是骨头熬的;烙面经养眼、冒着扑鼻香气的热汤侵袭,色香味俱佳的烙面,喋起来美咋咧!

冒好的烙面,等你品尝

烙面,也被网友们戏谑为中国最早的“方便面”,方便面是“泡”着吃,而美味的烙面,我们形象的叫“冒”着吃,冒着香喷喷热气的汤就是冒在烙面里的。

人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煎饼也不例外,当年做通讯的时候去非洲出差,我曾发现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人吃的“英吉拉”,制作就与我们北方的煎饼极其相似,不同的是“英吉拉”是经过太阳晒发酵后的面糊,在陶泥做的“鏊子”上烤出来的,跟煎饼非常相似的食品。

这张照片就是我保留埃塞人吃英吉拉的情景

北方农村的煎饼,埃塞俄比亚的“英吉拉”,礼泉赵镇烙面,都是睿智的人类享用的美食,柴禾(果木)火烤出的味道就是不一样,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煎饼这种美食还是植物燃料烤出来的味道醇正。想吃好的煎饼,还得回农村。

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陕的自然环境:气候干旱,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河湖以内流河和内流湖为主;自然资源丰富。

人文特色: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中原官话之一陕西话,虽然深受普通话影响,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词用法。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户县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

关中的文学常识和关中文学常识题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