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儿童在古代如何称呼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在宝宝刚生下来都是称之为婴儿。

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2、在古代宝宝在1岁以下的时候,父母称他们为襁褓。襁是指婴儿的带子,褓是指小儿的被子。

3、孩提是古代对2~3岁宝宝年龄的称呼,是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不是现在孩子的意思,在古代是“咳”的古字,是指小孩咳咳的笑声。孩提中的“提”的意思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4、在女孩7岁的时候被称作髫年,是指古时女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5、在男孩8岁的时候被称作龆年,是指古时男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6、女孩在7岁的时候被称作始龀,男孩则是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始龀就是指小孩刚换牙的时候。

7、总角是对于古代宝宝幼年泛称。总角是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借指童年时期。

8、古代把10岁以下的小孩称之为黄口。它原本是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在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后来慢慢发展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9、幼学是指十岁的小孩,一般是指初入学的学童。大部分用来称男孩,但是女孩也是可以用的。

10、在孩子13~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勺之年。是指古代儿童学文舞。这一词大多数是指13-15岁的男孩。

11、在孩子15~20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象之年。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舞象多指15-20岁的男孩。是指男孩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是可以上战场了。

12、在女孩子12岁的时候被称之为金钗之年。是指女孩子的头发够长了,能够在发髻上插上的金制首饰。

13、在女孩子13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豆蔻年华,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4、在女孩子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及笄之年。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是指束发用的簪子。在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15、在女子16岁的时候被称之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代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女孩子破身的意思。

16、在女孩子到达20岁,就称之为桃李年华。代表女子青春年少,这个年纪就像桃花和李花般美艳。

17、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18、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 *** 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中国古代把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直到一百岁称为什么?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9.及笄:女子15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10.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12.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13.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14.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15.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16.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17.古稀:70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18.耋:70-80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19.耄: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20.期颐: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古代把孩子们怎么称呼?

古代对小孩子的称呼有赤子、襁褓、孩提、始龀、垂髫、总角、黄口、幼学、豆蔻、及笄、束发。古时人们对不同年龄的孩童,会用不同的年龄称谓,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从“赤子”到“束发”,泛指0岁到15岁的孩子。

古代小孩子的称呼

赤子:“赤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原话是:“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唐代古经学研究家孔颖达解释说,“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红色)的,所以称为“赤子”,后来因为婴儿的心灵最纯洁,始终离不开父母,因此引申将品德高尚、对国家一片忠诚的人叫做“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襁褓”一词,指的是不满周岁的儿童。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宽带子,褓,指的是婴儿的小被子。古时候人们劳动时间多,婴儿又离不开父母,于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着婴儿,再用一条宽带子绑在背上,带着孩子行动。因为背负着孩子,人们常说带着襁褓,慢慢就将襁褓作为不满周岁的儿童的称谓了。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这里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儿笑时发出的“咳咳”之声,幼儿“咳咳”地笑出来后,非常可爱,因此大人们便会将他从被子里“提”或“抱”起来,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发笑的时候提抱起来的意思。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髫:髫,自然下垂的头发的意思,在古代,儿童在七、八岁的时候,头发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句话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就是这个意思。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古代儿童在八九岁时就要梳理头发了,这个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黄口:指的是十岁以下的兒童,这里是将小孩比喻成小鸟了,小鸟们的口都是黄颜色的,黄口之鸟,就是小鸟。

幼学:指十岁的孩童。《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植物名称,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用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赠别诗二首之一》,诗中这样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及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古代称十一、二岁的女子为什么(最好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称谓都有呀)?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黄口:十岁以下

5、幼学:十岁

6、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7、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8、及笄:女子十五岁

9、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0、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十四岁古代称什么?

十四岁在古代的称呼是舞勺之年。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呼不同,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呼也不一样。比如十五岁女子叫及笄之年,而男子被称为束发之年,女子十五岁成年,十六岁被称为破瓜之年,而男子二十岁弱冠之年,女子二十被称为桃李年华,漂梅之年。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