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的考试是如何称呼的?

在古代的时候,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那就是殿试,因为他是经过层层选拔之后,由君王亲自主持的一场考试。通过殿试以后,就可以步入仕途了。

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们都在进行紧张的复习,高考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古代也是同样的,在古代的时候,科举考试一共有三个等级,那就是乡试,会试,还有殿试。

中国古代科举有关的词语?

1、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金榜题名、秀才、贡生、监生、解元、状元、探花、榜眼、举人、八股文、四书五经、同进士、十年寒窗、状元及第、衣锦还乡。

2、科举考试一般指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考试考上了,用古文是不是说“中弟”?

不是“中弟”,而是说“及第”,详解这个词:

  1、简介: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2、补充解释考试考中的其他说法:

  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相关记载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又如《祭妹文》中“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龙门,龙门是个地名,又称禹门口。民间传说的“鲤鱼跳龙门”,指出了龙门之难登,但只要登上龙门,就可以成龙,故有“一登龙门,升价十倍”之说。于是,人们就借此来比喻,把因得到名流推荐而得提高声誉的人称为登龙门。由于唐代科举,很倚赖名流推荐,于是人们又把考上进士称为登龙门。

  烧尾,据上述“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当鲤鱼跳上龙门时,就会“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所以唐代的举子考中了进士后举行的盛宴,其中的一道菜必须是烧鲤鱼,这种宴会被称为“烧尾宴”。因此,又有人称中进士是“烧尾”(见《封氏闻见记》)。

  折桂,郤诜曾在与晋武帝的一次对答中,以月亮中的桂树枝指代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人才。后来白居易写诗祝贺其弟连中三元及第,写道:“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就是用折桂比喻中进士。

科举主考官怎么称呼?

回答一一古代主持考试,考试的官员。即是主考,主考见《明史.选举志二》或“主考,乡、会试、俱二人。”

明清两个朝代,对主考官的称谓一个样,明清两代变化不大,都称总裁。座主或座师。

清代时,进一步提升了品级,他们正副两人,都由皇帝委派,翰林院近士出身或内阁大臣担任。以后,升为二至七人不等。

等考试结束后,又复始本位。

同学古代怎么称呼?

古代称呼同学为同窗。

同窗指的是在同一所学校里面读书和学习的人,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都会把和自己在一所学校里面学习的人称之为同窗。

在古代,因为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所以就有了同窗这个称呼,其中窗有着寒窗的意思,同时说同窗两个字也显示出了说话者互相尊重和亲密的关系,使人听起来比同学要感到亲切很多。

古代游学的人怎么称呼?

游学士子。

  古代游学标志性人物是先秦时的孔子。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多地,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此外,不只孔子,先秦时期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游士”。

  与现代学生暑期游学目的不同,古代学子在科举取士确立以后,大多是为了功名前程而离乡远行,遍访名师。如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等“唐宋八大家”,均有丰富的远游经历。南宋诗人巩丰《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描绘了古代学子远行求学的心态和不易:“士游乡校间,如舟试津浦;所见小溪山,未见大岛屿;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当然,古代学子除了“求学”“求仕”,只为“游山玩水”的也不少见。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