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古人名字怎么称呼

名是小时长辈起的,字是弱冠之年起的,号是自己起的。古人的称谓极有讲究,不同关系不同的身份、地位对人的称谓都可能有所不同。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是男子20岁( *** )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使用对方的字,而不直接说姓名,表示尊重,如称刘备为玄德。自我介绍时,可以使用名。号,有时是长辈取,有时是朋友取,个人也可以取,根据个人的喜好。古人称呼对方时也可以用号,同样表示尊敬。

古代对家人的称呼都有哪些?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2、兄弟姐妹的称呼: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3、夫妻的称呼: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4、同辈的称呼: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5、对别人父母的称呼: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称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6、对别人女儿的称呼:

称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7、对别人家庭的称呼: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扩展资料:

古代社会对他人的代称,一般包括对家人、亲属、朋友的称谓以及其他称谓。对亲属的称呼,尊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慈母”、“堂上”、“膝下”等。

若是姻亲关系则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谊关系的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关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

对家人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夫君”、“良人”、“相公”、“官人”、“外子”等,丈夫称妻子为“荆人”、“贱荆”、“拙荆”、“糟糠”、“中馈”、“大嫂”、“大姐”等。

对别人的晚辈称“令郎”、“令嗣”、“令爱”、“令婿”等,对自己的晚辈称“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妇”、“东床”等。对朋友的称呼,一般的互称则加一个“仁”字,如“仁兄”。

根据具体的关系不同,又划分为同学、同事等。同学之间的称谓为“同窗”、“同科”、“窗友”、“砚友”等,同事之间的称谓为“同仁”、“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

古代文人之间怎样相互称呼?

古代文人之间的称呼是有文字记载的,据我所知,古代人之间的称呼可以互相称先生,或者是称呼大夫,而且古代的文人很注重礼节和礼貌的两个人如果相见,首先会拱手作揖,互相问寒问暖,而且举止优雅,比如说李白,白居易等等,这些大诗人胸怀坦荡,满腹的笔墨正是有这些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留下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和璀璨的文学永留后世。

古代对自己家人的统称?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2、兄弟姐妹的称呼: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3、夫妻的称呼: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4、同辈的称呼: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5、对别人父母的称呼: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称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6、对别人女儿的称呼:

称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7、对别人家庭的称呼: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参考资料来自头条百科https://www.baike.com/wiki/年龄?search_id=1rge87k1jrqdxc&prd=search_sug&view_id=28za8p3tswiscg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