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军人古代称呼?

中国历史上的军人,曾有过多种称谓。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商和西周,已有甲士、士、徒的称谓。

春秋战国时期,称乘车作战的为车士,乘马作战的为骑士,徒步作战的为徒卒、徒兵、带甲。

此后,直至近代,对士兵的称谓还有卒、士卒、步卒、勇、兵、兵士、战士等。

到了中华民国初期,南京临时 *** 于1912年颁布命令,统称军士和兵为士兵或兵士。现如今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 *** 自创建始对班长及以下军人通称战士,也称士兵或兵士。军官则称之对应军衔称呼。

军队的代称?

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人民 *** 。

1本甲 。主力部队。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擒庞 *** 》:“环涂甲之所处也。吾未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柀其后,二大夫可杀也。”另,旧时户口编制单位。

2敝甲,破旧的战甲。亦以谦称自己的军队。《史记·楚世家》:“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古代士兵称呼?

古代士兵有以下称呼:

一品: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将军、都统、提督;

二品:八旗护军统领、副都统、总兵;

三品:一等侍卫、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参将、指挥使 ;

四品: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侍卫领班 ;

五品:三等侍卫、步军副尉、步军校、防御、守备;

六品: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营千总、长官使、长官、百户 ;

七品: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

八品:外委千总 、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九品:各营兰翎长;外委把总 ;

九品以下:百长、土舍、土目

部队别称?

军队三个字的叫法多了去了,什么御林军,禁卫军,城防军,郡守兵,屯田军,还有以将领名称命名的,比如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还有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瓦岗军,黄巢军,黄巾军,红巾军,还有一些特定的军队称谓,比如白袍军特指南朝陈庆之的军队, *** :这个就不解释了。以及其他一些军队的称谓,虎豹骑,羽林军,神机营,三千营,护国军,讨逆军等等!

部队的尊称有哪些?

首长、老班长、兄弟

部队里面有很多特殊的称呼,当兵的战友们是否还能记得呢?对于部队里面的这些称呼,没有当过兵的,他们是搞不清楚的,记得刚到部队的时候,见到两道杠的都称老兵或者叫班长。

感觉就有意思,说到这里就感觉有点意思,两道杠的也就早我一年兵零,况且他的职务也不是班长啊,为什么叫他班长呢。还有的,当兵十年的老兵士官长,也称为班长,但他们的资历比连长都高,感觉这有点意思,毕竟部队里面的规矩很多的。

刚才说了,十几年的老兵,也称为班长,那刚军校毕业回来的吗,我们称呼他什么呢,在这里告诉大家,他们军校学员毕业后,就进入连队做军官的,现在军校本科出来都是中尉军衔,进入连队就是副连职,我们这些新兵见到他们,不知道职务的情况下,都称为首长。

古代什么称兵?

兵在商代甲骨文里是个会意字,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即其本义就是指作战用的武器,也就是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里的“兵”就是指兵器。但士兵打仗都代带着兵器,则“兵”又引申为战士、士兵。

不用说,在古代,凡参与作战的最基层战士都叫兵。

卒在商代甲骨文的字形一说是是缝好了线的衣服,本义指完成、终结,又引申为死亡。另一说是有特殊标记的衣服,本义指差役。

不难看出,兵和卒最先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有作战任务的战士,后者是没有作战任务的差役。

后来战事紧急、繁密,卒也被派上前线了,地位和兵一样,渐渐地,“兵卒”成了一个词组,他们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不过,兵有车兵、骑兵、步兵,卒只有步卒。

古时,为何称军队为三军?

  上中下三军  1.周 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2.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汉书·灌夫传》:“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 吴 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 唐 章孝标 《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说唐》第一回:“〔 晋王 〕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 *** 《长征》诗:“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古代指步、车、骑三军。《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  4.三围。《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陶鸿庆 《读诸子札记·管子二》:“‘军’之本义为‘围’,后世遂为师旅之通名……‘三军当一战’者,言三围当一战也。”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