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庸的作者是谁?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尊德性道学问致广大尽细微道中庸 是谁提出的?

出自于《礼记》。

《礼记》有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公正是一种中庸之道,谁提出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公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中庸思想在东西方思想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研究人的行为和感受的伦理德性时,把伦理德性归结为中道。在它看来,德行就是中道,中道也就是德性,伦理德性就是中道。公正是古希腊四大德性之一,这一遗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同样把公正解释为一种品质,“一种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公正品质像其它德性一样是在实现活动中生成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正行为和公正品质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必然性联系。公正不是一种德性,而是全部的伦理德性。正如亚公所言:“公正自身是一种完满的德性。”

中庸是道家经典作品吗?

《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怎样正确认识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四书的概念是谁提出来的?

西汉之后学五经,南宋之后读四书。四书的概念是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首先提出的。他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出了四书的概念,即将中庸,大学从礼记中摘出与孟子,论语并列称为四书。四书是科举学习的入门书,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必须要从四书中出题。到明清时,四书是必考题而五经可择其一而治之。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