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壮族原来称呼什么?

壮族旧称僮(zhuàng)族,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在1965年改“僮”为“壮”。它是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其与贵州的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语言文化非常相似,并一起合称为僚人。

猺獞是什么意思?

是一首古诗。

《猺獞行》是明末清初钱澄之创作的一首诗。

作者:钱澄之

创作年代:明末清初

作品原文:

昭江江边夹板猺,茅屋架在青山腰。

男旋女绕坐不卧,斫取松明通夕烧。

女儿梳头亦有日,朔日杀豕涂豕膋。

夹板囊头发双绾,丈夫耕荒妇采樵。

獞女娟娟溪边白,鸦鬟堆漆前覆额。

见人欲逝如鸟惊,细摺花裾古襞积。

猺獞亦杂村民住,村民往往著猺布。

能通华语赐以冠,猺中奉之为猺官。

獞人并受猺官制,呼我华人皆为帝。

仙回洞里多猺田,如今尽属官兵佃。

嗟尔猺獞奉官毋犯法,尔不见仙回之猺田尽没。

壮族的由来?

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广西壮族历史?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

唐五代时期,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乌浒(乌武)等,但也出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或泛称“洞蛮”、“洞氓”等。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撞”、“布土”、“土人”等称谓。

元明以后,被侮译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侬、郎、土、沙等。这些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时期,“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成为壮族最普遍的一种族称。1952年统一称为“僮”(音壮)。1965年改写为“壮”。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