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古人下了什么的问题,以及和古人留下了什么印记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请问古人留下的大数129600,到底指的什么?
  2.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哪些千古谜团?
  3. 古代的圣旨是留下了还是收回了?
  4. 在我国古代人们发现了什么巧妙方式,留下数不清的寓言故事?
  5. 临终心系国家留下千古遗作的古代诗人?

请问古人留下的大数129600,到底指的什么?

【原创】古人认为这是大数。一般没超过此数。尤其是县、乡、村(自然村)、屯。

小老百姓一辈子也有不到县城的。所以,大于129600的数用不着。也古代129600就可以说成13000。13就是“要变”。129600就是要利久顺定定。

要变对老一辈人来说就是要变天,要革新,要清除老家伙。老当家要被去权,要退出历史舞台,个别少数可能要被清算!古代君王甚至可能要处死!所以13不吉利。而1300是最大不吉利。

可能说的不对,请指正。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哪些千古谜团?

秦始皇陵中的“人鱼膏”,到底是个啥东西?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虽然不是很具体,但依然给我们了很多想象空间。秦始皇陵是从他即位之初,也就是公元前247年开始修建的,一直到秦二世二年才修好,历经39年,规程规模可想而知。

秦始皇陵的设计者是李斯,共征集了70多万人修建,这在人类工程史上都是一个奇迹。不过,我们从《史记》中能了解的,毕竟是只言片语。比如设置了强弩机关,以防盗墓贼。那么机关的规模有多大?设计有多精巧?

再比如地宫中灌入了大量的水银,那么,以地宫的规模,需要的水银量是无比巨大的。

不过,这些我们都暂且不讨论,说说“人鱼膏”吧。

《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地宫的照明,不是传说中的夜明珠,而是人鱼膏,也就是人鱼的油。“度不灭者久之”,意思就是使用人鱼油,考虑的是可以长久照明。

也就是说,人鱼膏并不是千年不灭,只不过是比较耐用而已。这一点可以证明,人鱼膏十有八九不是虚构的。

(美人鱼是欧洲的概念)

人鱼膏是不是美人鱼的油?肯定不是,因为“美人鱼”是欧洲人的概念,秦始皇时期不叫这个名字。

中国史料中同时存在两个概念:人鱼和鲛人。

很多人都认为人鱼和鲛人是同一种生物,也就是上半身人下半身鱼。其实并不是,我们先看看关于鲛人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鲛人其实也是人类,只不过他们在身上刺青,让自己看起来像鱼,所以称之为“鲛人”。

《搜神记》中的记载是:“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鲛人生活在水中,像鱼一样,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纺织的习惯。“不废织绩”,作者暗示我们,鲛人也是人类,是住在水里的一个种族,或者一个国家。

那人鱼呢?和鲛人有什么区别?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

四只爪子,叫起来声音像婴儿——是不是更像是娃娃鱼?

《史记集解》中更奇怪了。“徐广曰:‘人鱼似人,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

我们可以看出人鱼并不大,“长尺余”,似乎也符合小娃娃鱼的特性。但是,“不堪食”是什么意思?娃娃鱼不能吃吗?肯定不是,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也许当时的人们不愿意吃娃娃鱼。

下面更诡异的是,人鱼的脖子上面有“小穿”,气从里面出来——脖子上面有个小孔,人鱼可以用来喷气。这似乎不是娃娃鱼,而是鲸鱼了!

(欧洲人曾经大规模捕鲸获取鲸油)

说鲸鱼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鲸鱼油确实是非常好的燃料。但是,鲸鱼一般都体型巨大,怎么可能是“长尺余”呢?

还有一点,对于鲸鱼,古人是非常了解的。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里明确记载:鲸,海大鱼也。晋朝的《古今注》也有“鲸鱼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的记载。《后汉·班固传》有“於是发鲸鱼,铿华钟”。

秦汉时期的人,早已经明确了什么是鲸,那为什么不直接说“鲸鱼膏”?为什么没有任何当时的史料注解“人鱼即是鲸鱼”?

所以,人鱼是鲸鱼的猜测,至少从史料中推论,非常勉强。

古籍当中的人鱼,应该不是鲛人,不是鲸鱼,也不一定是娃娃鱼。也许,还有另一种身体富含脂肪的动物,可以制作“人鱼膏”。只不过现在,已经灭绝了而已。

古代的圣旨是留下了还是收回了?

下达臣子的行政圣旨都是一式两份,臣子一份,吏部一份。圣旨宣读完后臣子接旨存留。

一般而言,圣旨即为皇帝的旨意,等同于公文但又高于公文,均为政令,宣读完后由接旨人领回,如果是封赏的应该是供奉起来;如果是处罚的估计多为掉脑袋抄家的,想必也就无须供奉了。如果是封官的圣旨,后面再加封,必须把前面的圣旨还给吏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是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并有皇帝的玉玺印。

在我国古代人们发现了什么巧妙方式,留下数不清的寓言故事?

在我国古代,人们早就发现了,通过故事讲道理,这种巧妙的方式留下了数不清的寓言。比如《叶公好龙》,主要讲的是叶公喜欢龙,家里的墙壁上衣服上画的都是龙,可龙真的来了他却被吓到了。是不是很搞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要表里如一,不要盲目的去追捧。

喜欢一样东西,不能只看她的外表,而要深入了解他内在的本质。

临终心系国家留下千古遗作的古代诗人?

陆游。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该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