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古代帝王大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帝王大全名字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皇帝这个词怎么来的,古时候怎么选的皇帝?
  2. 古代帝王为何会被称作“九五至尊”?
  3.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是真的吗?古代帝王究竟有多少个老婆?
  4. 古代皇帝庙号为何只有两位为“神”,这个“神”代表着什么?
  5. 古代人们一般是如何称呼皇帝的?

皇帝这个词怎么来的,古时候怎么选的皇帝?

秦始皇创造了“皇帝”一词,但没有明确这个皇帝岗位选拔的游戏规则,致使整个封建社会都在为这个工作费心费力、大费周折。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了六国,功劳不小,嬴政本人及群臣都在琢磨该换个称呼了。

自夏商周确立私有制以来,天下共主都称作为王,但到了东周末期,诸侯国君都称王了,自己也做了秦王。现在家业大了,再称王就显不出自己高大上,这事很纠结。

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看明白了嬴政的心思,及时拍马屁说:“我们跟一帮子博士商量了一下,以前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尊贵,我们冒死献上尊号,就请大王称为‘泰皇’吧。您为天子,就自称‘朕’”。

嬴政想:“这哪行哦,我怎能与他们平起平坐哦。不是还有五帝嘛,去掉‘泰皇’的泰,加上一个帝,就叫‘皇帝’吧”。

自此以后,不管是人不是人,有些是龙啊、蛇啊、鸟啊变的,只要坐上了那个位置,不管有没有秦始皇的本事,都自称为“朕”,天下都尊称为“皇帝”。

皇帝一词是秦始皇发明的,致使全天下的人,不知有多少人在惦记着这事。

远的先不说,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巴中有个农民叫张清安,其父给他取这个名字或许是希望他清清白白、平平安安吧。

但由于自己文化不够,总以为是让他早请示晚汇报,见了谁都请安,心里不平衡。

听了几次书后,得知在历史上许多皇帝是农民出身,如刘邦、朱元璋等人,而且弄得动静还真大。

于是,就有了想当皇帝的念头。

1981年,张清安上山拜佛,在庙里认识了廖桂堂,二人一拍即合,就准备大干一场。

回来后,二人到县城溜达了一圈,看到巴中县川戏团的戏楼装修的不错,就决定把它作为皇宫。

有资料说,他们先组织了一帮人占据了县人民医院,作为建立帝业的根据地。

不知出于啥原因,居然没有把那些小护士封为皇后、贵妃等。

张清安想了个国号“中原皇清国”,中原是指中国,皇是皇帝,不提醒怕大家忘记这茬,清不是大清国,而是正本清源,说明这才是正办。

几十个信徒争着把自己的女儿献给张清安,居然一下子就有了六位妃子。

最令豹眼感动的是,张清安居然封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为皇后,难能可贵啊。看来,老婆是看着人家的好,但最终还是自己的老婆用着放心哦。

之后,还封了廖桂堂为副皇帝,这是首创,几千年历史独一票。各大臣就不必说了,据说居然还封了蒋介石为王,不清楚蒋委员长在棺材里作何感想。

这事折腾了几天,也就完事了,就是一场闹剧。但却很鲜明的揭示了一个做皇帝的游戏规则——开国皇帝就是这么选出来的

成功了就是开国明君,一代帝王,失败了就是一出闹剧。

但这也不仅仅是抢夺人家的皇帝,自己兄弟爷们的帝位也是可以抢的,就如朱棣、赵光义等人的情况,这个更血腥。

汉末三国时期,袁术称帝就是如此,只不过比张清安人多点,干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但也就是短短的两年罢了。不过呢,这也给汉末三国增添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没有袁术称帝,只有几人称王,那就逊色不少。

再说刘邦称帝,在之前也是有NN多的人称王,如陈胜等,只是没有成功罢了。

大宋的英武皇帝赵匡胤,不就是把一件黄袍加在身上就成了皇帝吗?

游戏规则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成与不成。

除了自己选择做皇帝之外,最主要的规则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事先确定太子,称为“储君”,将来继承帝位。

但从秦始皇开始,就没有按照这个套路来,嫡长子公子扶苏被秦始皇发配到了北边修长城,临死前想起这个事,但被赵高、李斯动了手脚,让胡亥继承了帝位。

之后,这事就经常发生,嫡长子并非是唯一的继承人。

在夏商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还是遵循的,除非嫡长子死了,咋死的不管,只要他活着,别人就没戏,这是游戏规则。

但从秦始皇开始,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太子经常被废黜,也就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了。

最大的问题是,皇帝后宫三千,却生不出儿子来,这事就尴尬了,只能从同姓宗族里选一个来继承。

如果皇帝自己认为不行,生不出来了还好说,提前收养一个做准备。

不过这事也很麻烦,就像刘备,一大把年纪了也没个儿子,就收养了刘封。但刘封没有封住刘备的生育能力,刘备居然一鼓作气生了三个儿子,这就有些麻烦,刘封就被赐死了。

但自己没有儿子又没有收养儿子,皇帝突然死了,但岗位还在哦,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事最复杂了哈。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但他们没有儿子继承帝位,窦妙就与父亲窦武商议,选择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成为东汉第十二位皇帝。

汉灵帝,即刘宏(?-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刘宏是光武帝刘秀之孙、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玄孙,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经过了第四到十一位皇帝后,还能坐上皇帝位置,的确是天上掉下来最大的馅饼。

但这也比刘备那个中山靖王之后要亲近不少,其实,不在血缘远近,只要好控制就行。这事需要皇后及其外戚说了算。

还有个情况,就是皇后说了也不算,比如董卓废掉了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这是权臣选择出来的,历史上也不在少数。

最后说一下禅让,如王莽篡汉、曹丕篡汉、司马氏篡魏等等。

曹丕接受禅让后说:“自己总算明白了禅让是咋回事了”,但许多人没干过这活,不清楚其中的猫腻。

禅让有内禅和外禅之分,像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乾隆禅位给嘉庆,就是内禅。

内禅相比于外禅,多是干够了不想干了的情况,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让李渊提前退休,就充满了血腥味。

不管情况咋样,都是新帝王选择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皇帝这个岗位都是经过竞争上岗的。僧多粥少,岗位十分稀缺,竞争很激烈。

不管是自立、继承、甄选、禅让,一般都是经过残酷、血腥的杀戮才能上位。

工作倒是个不错的工种,但也是高危职业,只不过福利待遇太好,绝非夏天发点高温补助那么简单,也就惦记的人太多。

许多人不具备条件要上,许多人创造条件要上,但也有许多人创造了条件也没上。

就像曹操、诸葛亮都是具备称帝条件的,都没有上。

但曹丕称帝了,曹操也跟着遭受骂名;诸葛瞻没有机会称帝,诸葛亮也就千古流芳。

这就是历史,千姿百态。

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任何一位皇帝上位的过程是相同的。

不过呢,千篇一律也就毫无趣味了哈。

古代帝王为何会被称作“九五至尊”?

为啥皇上都成为九五之尊,而不是九九之尊?

这个问题姐姐也好奇过,咱们在这里一起做探讨。

皇上是“九五之尊”说法,源于《易经.乾卦第一》,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古人认为,天下有九个数,“九”是最大的,是最尊贵的意思。而“五”最居中,有调和的意思。九五之尊,将和五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之极,又有协调四方的意思,十分地吉祥。可见古人讲究的尊贵,也是讲究与别人的和谐的。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高高在上,不注重与众人的协调,迟早是有危险的!

这也许正是《易经》的高明之处,历经多少年多少代都不会失传。

不仅如此,看看今天各种会议场合,最重要的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也会位于正中间那个位置,而不是到哪个认为最吉利的位置!

而且在民间居住的房屋也是这样的讲究。年长的老人居于中间正房,这样全家人长幼有序,也都和谐协调了。

所以,存在就是合理的,九五之尊,自古而称,成为了皇上的御用名词。

闲暇学历史,也是一种乐趣!欢迎您的批评交流!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是真的吗?古代帝王究竟有多少个老婆?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说法听起来很是吓人。皇帝不是钢铁打出来的,和普通人一样也是一枚肉身。但是,皇帝的后宫的确人数众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理论编制却是真的。今天说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其实说的是古代皇帝的骄奢淫逸和嫔妃之众,并不是实指的具体数量。

在古代,“三宫”的概念前后有别。最早说的”三宫”指的是诸侯夫人的住处,天子得要说“六宫”。大体就是《礼记》中说的:"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汉代把太后、皇帝和皇后的住处成为“三宫”。到了唐代,三宫中就没有了皇帝的住处,一般把两太后和皇后的住处称为三宫。到了清代,三宫大体指的是正宫、东宫和西宫。

而“六院”这个概念,泛指后宫中所有妃子的住处。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里的六宫粉黛指的是后宫中的所有嫔妃了。

至于“七十二嫔妃”,指的是嫔妃数量的众多。当然,历朝对于嫔妃的编制稍有出入。西汉初期就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种类。到了汉武帝时代,后宫号称三千嫔妃,等级更为细致严密。什么昭仪、婕妤、容华、美人等等十几个类别。到了唐代,高祖李渊也号称后宫有三千多名嫔妃。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就让老爸的那些嫔妃各取所需,能回家的回家,自谋出路。到了李世民手里,在皇后之外,编制的有嫔、妃、美人、才人等等。女皇武则天那时候就是李世民的才人。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手里,后宫规模扩大,有人说他有“后宫佳丽三千人。”

从理论上说,皇后嫔妃大体上都是皇帝的老婆。皇后作为后宫的总管,当然是大老婆了。可后宫的繁华是对皇帝而言的,宫中的妃子不是人人都能收到宠幸,大多过着凄苦冷清的生活,正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说法。

古代皇帝庙号为何只有两位为“神”,这个“神”代表着什么?

这个问题一看就是一个有趣的八卦问题。既然只有两位皇帝的庙号是“神”,想来也不是什么好寓意。

古代皇帝的称号特别多,先来捋一捋!

庙号始于商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供奉时所用的名号。在汉代只有少数有大功德的皇帝才会有庙号,隋唐之后每个皇帝才都有庙号。庙号一般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等。庙号是皇帝本人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之功过给予的一个评价,甚至是盖棺定论的评价。一般开国皇帝就是太祖,如宋太祖,仅次于太祖就是太宗,如唐太宗,如果是个宽厚仁慈的皇帝,可以称作仁宗等等。

谥号也是由后人评定的,每个皇帝都有,起初谥号的字数很少,如汉文帝刘恒谥号“文”。也有不好的谥号,如隋炀帝谥号“炀”,这是唐高祖李渊追谥的。后来皇帝谥号的字数越加越多,后代子孙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加上,有些已经不够客观公正了,比如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谥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一般新君继位都会更改年号,或者遇到重大事件,皇帝一开心也会改年号,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可以卫冕改年号达人的称号了。明清两代,皇帝就不改年号了,自始至终都只用一个年号,比如康熙、乾隆。

这么多称号实在太难分得清了,为了简单方便记述,现在我们一般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

回到题目中来,古代皇帝两位庙号带“神”的,一个是宋神宗赵顼,一个是明神宗朱翊钧。他们两个有个共同的特点,在位时都实施了变法。

宋神宗即位时北宋已经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他积极主张变法,与王安石一拍即合,开启“熙宁变法”。由于变法极大的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反对派的强烈 *** 给宋神宗带来很大压力,几次摇摆不定,最后以失败告终,自己也忧郁而终。他一系列变法的措施在他死后也都被废除。

宋神宗死后,反对派大臣们在为他选庙号的时候,选了这个“神”字,在古文中“民无能名曰神”,意思是老百姓没法来给称号的人,叫做神,后一句是“不名为善”,指没有一个可称为善的。所以“神”字明褒实贬,实际上是讽刺宋神宗,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在位期间主动对西夏发动的战争也是伤亡惨重,毫无功绩可言,没有一件事可以称为善的。宋神宗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确实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神“的评价有些过分。

另一位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万历皇帝,的确是一位昏庸皇帝,是大臣张居正一力主张变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他自己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二十多年不上朝,党争严重,朝政 *** ,他死后24年,明朝就灭亡了。所以“神”这个评价委实不冤。

——THEEND——

古代人们一般是如何称呼皇帝的?

我们今天称呼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称呼年号,比如说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崇祯皇帝等。但是古代人是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的,那么古代人是怎么称呼皇帝呢?

“皇帝"称号,始于秦王赢政。赢政为什么采用"皇帝"称号?太史公有明确的解释:赢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乃合三皇五帝之名,"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此说确凿,毋庸怀疑。

作为古代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是最为尊贵的存在,所以在称呼皇帝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出错的,我们一般看电视剧的时候,都会称皇帝为陛下。其实陛下只是皇帝的一个称号之一,并且在唐朝以后,就变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而皇帝的称呼除了陛下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就为各位朋友盘点一下。

皇上

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诗作《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中写道:“皇上篡隆,经教弘道”。

陛下

陛下也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尤其是官员都会这样面对面称皇帝。“陛”字本是宫殿台阶之意。《国策·燕策》中写道:“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尊称。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在《独断》卷中解释道: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朕”,臣民呼之为“陛下”。

万岁、万岁爷

万岁也是一种常用的称呼之一。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称呼万岁。“万岁”一词,原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是人们在喜庆时所使用的一种欢呼用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名皆呼万岁”。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秦汉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对国君的专用称谓。

天子

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礼记·曲礼下》写道:“君天下曰太子。”《尚书·洪范》中写道:“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中写道:“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天子用来最高统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现代也可以的。

圣、圣上、圣人

圣、圣上、圣人,也是一种对帝王很普遍的称呼。不过除了称呼帝王之外,还可以称呼一些有优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礼记·大传》中写道:“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

官、官家也是对皇帝的敬称。《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写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上主

上主,指贤明的君主。这个称呼比较少见。由于皇帝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上位

看过《朱元璋》的朋友,肯定比较熟悉这个词语,这个在古代所解释的意思较多,有君王专属的意思,也有表示所居官位比较高的意思。

在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二:“元璋多次派使臣督责,国珍推说:‘当初献三郡,为保百姓,请上位多发军马来守,交还城池。’”原注:“当时人称君王为上位。”而在《管子·牧民》:“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中,他们都指的是皇帝的意思。

君主、君王、君人

古代对帝王也称“君主”、“君王”或“君人”,简称作“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汉书·丙吉传》写道:“君为元首”。《说文》解释君字:“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除了上述列举的称谓之外,还有一些朝代专有的对皇帝的称谓。如:西汉时称皇帝为县官,东汉时称国家。

还有至尊、天王、天辟、人主等尊敬的称呼。当然,也有对皇帝的蔑称,如:天囚。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诂》中写道:“以无为有。”唐朝学者徐彦疏解云:“《公羊》经传本以周王为天囚之义。而公羊说及庄、颜之徒以周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当然,对那些残暴无道的国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称谓,如“独夫”、“民贼”等等。

关于古代帝王号大全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