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关心的问题:吼猴的特点,或者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什么的知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相关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猴有哪些种类?

猴的种类很多,有猕猴、懒猴、蜘蛛猴、疣猴、叶猴、红面猴、狒狒、山魈、金丝猴、黑叶猴等。猕猴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森林里,我国的四川、广东、广西、浙江等地也产猕猴。它们大多住在靠近河流的密林中,营树上生活,群居,猕猴的身体除面部、耳廓、手掌、足掌、臂部以外,都密生 *** 的细毛,两眼向着前方,两个鼻孔很接近。猕猴的手和足都能握物,这是跟在树上攀援和跳跃的生活相适应的,下地后常用四肢行走,有时也能用后腿直立行走,牙齿的形状和数目都和人相似,吃果实和种子,也吃鸟卵和昆虫,口腔两侧颊部各有一囊,吃进口腔的食物,如果一时来不及细嚼,就暂时贮藏在颊囊里,留待空闲时再细嚼咽下,猕猴的大脑很发达,大脑不仅体积大,遮盖了脑的其他部分,而且表面生有很多凹沟,所以大脑的表面积增大很多,由于大脑发达,所以猕猴的行为复杂,记忆力和模仿性很强,马戏团常训练猕猴表演各种动作。猴是灵长类动物,很多动作与人类动作相近,才智仅次于人和类人猿。它的脑结构也与人十分相似。猴有100多种,世界上最小的猴生活在厄瓜多尔、巴西和秘鲁地区,叫做“倭狨”。这种猴连尾巴在内也只有30厘米,而尾巴就占去了一半,它们吃苍蝇、蚊子、蜘蛛和飞蛾,所以也叫食虫猴。世界上最大的猴是非洲的狒狒,身高90厘米到一米,体重达50多公斤。世界上最珍贵的猴是中国的金丝猴,它青面蓝鼻,鼻孔朝天,肩背金光闪闪的毛发。野生的猴多喜欢群居生活,由一只体大力强的公猴担任“猴王”,统率着全群,其他公猴当“卫士”,保卫母猴和仔猴。如狒狒在寻找食物和饮水时,都是集体行动,并由最强壮和最勇敢的雄猴组成“先锋队”在前头开路。如遇到狮子或其他敌害,“先锋队”就冲上去搏斗,周围树上的狒狒则一起大声喊叫壮威助战。峨眉山的猴还“拦路打劫”,使游客哭笑不得。猴子经过训练可以耍猴戏、演杂技,帮人作事。马来西亚训养的猴可以爬到20多米高的椰子树上摘椰子,一只猴子一天可摘1000多个。英国人训养的猴子可以骑着狗去放羊。日本的兽医让猴子当助手,帮助医生给动物开刀。美国人训养猴子为四肢瘫痪的人当保姆。

子的种

猴子的种类

全世界猴子的种类约有二百种,最小型的猴子是侏儒狨猴,大约高六吋、重四盎司;最大的是彩面山魈,高约三十二吋,沃斯堡动物园的一只母山魈体重为七十五磅。

猴子和人一样,同属于动物学中的“灵长目”。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主要特点是:

1.四肢长并有明确分工,关节灵活而运用自如,拇指可与其它四指对握,双手具有一定的操作功能;

2.具有辨别色彩的能力;

3.双目和人类相似,长在头部前方,具有“双视”功能,能准确判断距离;

4.上下颚短,脑腔很大,大脑发达,智力较高。

灵长类动物中的猿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若从进化程度讲,可分为低、中、高三类。

低等类 有狐猴、指猴、婴猴、树熊猴、懒猴、跗猴等;

中等类 如狨、 、节尾猴、卷尾猴和有颊囊、杂食、素食的各种猕猴;

高等类 又称“猿”,包括长臂猿、合趾猿、巨猿(俗称大猩猩)等等。若从体貌特征区分,有尾的叫“猴”,无尾者称“猿”。

从智力发育看,猿类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我国境内生长分布的猴类有猕猴、金丝猴、红面猴、毛面短尾猴、台湾猕猴、黑叶猴、白头叶猴等等;猿类则有黑长臂猿、白眉、白掌、白狭长臂猿、褐猿(猩猩)等。

自然界的猴子机智灵敏,顽皮滑稽,模仿能力极强,有着与人类极为相近的习性。它们是马戏团和耍猴人最得意的“明星”,还会向行人讨要食物,与人戏耍,憨态可掬。猴子若经过训练,可帮人类从事许多简单的工作,诸如放牧,采摘果实,传递信件,有的甚至学会使用汤匙给卧床病人喂食,开冰箱取饮料,开关电灯等。因此,猴子得到了人类的关注、宠爱和保护。

灵长类概述:

在全球四千多种哺乳动物中,约三百种是灵长类(亦称灵长目动物PRIMATES ),这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最先命名的动物类群,意思是“众生之灵、众生之长”。灵长类动物包括各种猴子,无尾的猿以及我们人类。

人类是灵长类中的一种,像世界上所有的物种一样,也有一个拉丁学名,为Homo Sapiens,即智人。

从历史进化的角度看,灵长类包括三类:

1、低等的原始猴类:狐猴、懒猴、婴猴、指猴、跗猴等共十七个属,三十余种;

2、中等进化的猴子:各种狨猴、、卷尾猴等具颊囊的杂食猴类和具复胃的素食猴类共三十个属,近一百五十种。

3、高等进化的猿类:长臂猿、合趾猿、巨猿(猩猩类)及裸猿(人类),共五属、十五种。

从地理位置分布的角度看,灵长类包括:

1、亚洲:跗猴三种、懒猴三种、猕猴十余种、仰鼻猴四种、各种叶猴二十种、长臂猿十一种、猩猩一种,共五十多种。

2、非洲:婴猴五种、金熊猴、树熊猴各一种、猕猴一种、狒狒五种、山魈两种、赤猴一种、长尾猴二十种、白睑猴五种、沼泽猴一种、喀麦隆猴两种、疣猴七种、大猩猩一种、黑猩猩一种、倭黑猩猩一种,共五十六种。

3、马达加斯加:指猴一种、狐猴十余种、倭狐猴三种、鼠狐猴三种、大狐猴四种及各种真狐猴、领狐猴、鼬狐猴、驯狐猴等共二十余种。

4、南美洲:小型狨十余种、倭狨一种、十余种、金狮三种、节尾猴一种、卷尾猴四种、夜猴一种、伶猴七种、松鼠猴五种、僧面猴两种、秃猴三种、丛尾猴三种、吼猴六种、蜘蛛猴五种、绒毛猴三种、绒毛蛛猴一种,共约八十种。

从运动方式看,灵长类包括:

1、树跳型:婴猴、跗猴、大狐猴、鼬狐猴等;

2、四足型:懒猴、猕猴等大多数新、旧大陆猴类;

3、指撑型:黑猩猩、大猩猩;

4、臂荡型:长臂猿、猩猩为主;

5、直立二足型:人类。

从采食习性看,灵长类包括:

1、食虫为主:婴猴、鼠狐猴、狨猴、食蟹猴、跗猴等,且多为夜行性;

2、食叶为主:叶猴、疣猴、吼猴、仰鼻猴、大猩猩等,且多为昼行性;

3、杂食:绝大多数灵长类,亦多为昼行性。

从婚配类型看,灵长类包括:

1、一夫一妻型:大狐猴、狨猴、卷尾猴、伶猴、夜猴、跗猴、长尾猴、叶猴的部分、长臂猿的全部及人类等;

2、一夫多妻型:长尾叶猴、大猩猩、赤猴、白睑猴、鼬狐猴等;

3、独居型:黄猩猩、树熊猴、婴猴、指猴、懒猴、倭狐猴等。

就象大自然的神秘永远无法穷尽一样,近年,世界上的猿猴,仍有新种被发现。

1988年,在马达加斯加发现塔特索原狐猴,在非洲中部发现加蓬长尾猴;1990年,在巴西苏佩拉奇岛发现黑面,其位置仅距圣保罗市65公里。

国际动物保护组织2002年6月23号宣布,在巴西中部亚马孙河流域发现两种体型如同小猫的猴子新品种。这两种猴子是荷兰动物学家发现的,其中一种脸颊、胸脯和四肢内侧均为深橙色,背部为红褐色,黑色的尾巴有白尖,头和身子长37.5厘米,尾巴长55厘米,平均体重950克。另一种属于银猴类,它们有黑色的前额,脸颊、胸脯和四肢内侧为红色。头和身子长27.5厘米,尾巴长42厘米,平均体重690克。这是自1990年以来发现的第37和第38种灵长类物种。

在当今世界人 *** 炸,人数超过六十一亿的时代,地球上半数以上的灵长类物种却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迎来灭种之灾,如果说一个物种的无度增加,竟要以许多物种的消亡和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那些古人留下的“兔死狐悲”、“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令其亡,必令其狂”等谶语将以自然规律的方式,了结和惩戒这种暴殄天物、为所欲为、独霸一切的恶行。必须承认,自然界本身就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一个物种凌驾于众生之上、达到绝对优势的霸主地位之时,也就是该物种行将覆灭之际,恐龙,便是前车之鉴。

猴子的种类

全世界猴子的种类约有二百种,最小型的猴子是侏儒狨猴,大约高六吋、重四盎司;最大的是彩面山魈,高约三十二吋,沃斯堡动物园的一只母山魈体重为七十五磅。

猴子和人一样,同属于动物学中的“灵长目”。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主要特点是:

1.四肢长并有明确分工,关节灵活而运用自如,拇指可与其它四指对握,双手具有一定的操作功能;

2.具有辨别色彩的能力;

3.双目和人类相似,长在头部前方,具有“双视”功能,能准确判断距离;

4.上下颚短,脑腔很大,大脑发达,智力较高。

灵长类动物中的猿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若从进化程度讲,可分为低、中、高三类。

低等类 有狐猴、指猴、婴猴、树熊猴、懒猴、跗猴等;

中等类 如狨、 、节尾猴、卷尾猴和有颊囊、杂食、素食的各种猕猴;

高等类 又称“猿”,包括长臂猿、合趾猿、巨猿(俗称大猩猩)等等。若从体貌特征区分,有尾的叫“猴”,无尾者称“猿”。

从智力发育看,猿类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我国境内生长分布的猴类有猕猴、金丝猴、红面猴、毛面短尾猴、台湾猕猴、黑叶猴、白头叶猴等等;猿类则有黑长臂猿、白眉、白掌、白狭长臂猿、褐猿(猩猩)等。

自然界的猴子机智灵敏,顽皮滑稽,模仿能力极强,有着与人类极为相近的习性。它们是马戏团和耍猴人最得意的“明星”,还会向行人讨要食物,与人戏耍,憨态可掬。猴子若经过训练,可帮人类从事许多简单的工作,诸如放牧,采摘果实,传递信件,有的甚至学会使用汤匙给卧床病人喂食,开冰箱取饮料,开关电灯等。因此,猴子得到了人类的关注、宠爱和保护。

灵长类概述:

在全球四千多种哺乳动物中,约三百种是灵长类(亦称灵长目动物PRIMATES ),这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最先命名的动物类群,意思是“众生之灵、众生之长”。灵长类动物包括各种猴子,无尾的猿以及我们人类。

人类是灵长类中的一种,像世界上所有的物种一样,也有一个拉丁学名,为Homo Sapiens,即智人。

从历史进化的角度看,灵长类包括三类:

1、低等的原始猴类:狐猴、懒猴、婴猴、指猴、跗猴等共十七个属,三十余种;

2、中等进化的猴子:各种狨猴、、卷尾猴等具颊囊的杂食猴类和具复胃的素食猴类共三十个属,近一百五十种。

3、高等进化的猿类:长臂猿、合趾猿、巨猿(猩猩类)及裸猿(人类),共五属、十五种。

从地理位置分布的角度看,灵长类包括:

1、亚洲:跗猴三种、懒猴三种、猕猴十余种、仰鼻猴四种、各种叶猴二十种、长臂猿十一种、猩猩一种,共五十多种。

2、非洲:婴猴五种、金熊猴、树熊猴各一种、猕猴一种、狒狒五种、山魈两种、赤猴一种、长尾猴二十种、白睑猴五种、沼泽猴一种、喀麦隆猴两种、疣猴七种、大猩猩一种、黑猩猩一种、倭黑猩猩一种,共五十六种。

3、马达加斯加:指猴一种、狐猴十余种、倭狐猴三种、鼠狐猴三种、大狐猴四种及各种真狐猴、领狐猴、鼬狐猴、驯狐猴等共二十余种。

4、南美洲:小型狨十余种、倭狨一种、十余种、金狮三种、节尾猴一种、卷尾猴四种、夜猴一种、伶猴七种、松鼠猴五种、僧面猴两种、秃猴三种、丛尾猴三种、吼猴六种、蜘蛛猴五种、绒毛猴三种、绒毛蛛猴一种,共约八十种。

从运动方式看,灵长类包括:

1、树跳型:婴猴、跗猴、大狐猴、鼬狐猴等;

2、四足型:懒猴、猕猴等大多数新、旧大陆猴类;

3、指撑型:黑猩猩、大猩猩;

4、臂荡型:长臂猿、猩猩为主;

5、直立二足型:人类。

从采食习性看,灵长类包括:

1、食虫为主:婴猴、鼠狐猴、狨猴、食蟹猴、跗猴等,且多为夜行性;

2、食叶为主:叶猴、疣猴、吼猴、仰鼻猴、大猩猩等,且多为昼行性;

3、杂食:绝大多数灵长类,亦多为昼行性。

从婚配类型看,灵长类包括:

1、一夫一妻型:大狐猴、狨猴、卷尾猴、伶猴、夜猴、跗猴、长尾猴、叶猴的部分、长臂猿的全部及人类等;

2、一夫多妻型:长尾叶猴、大猩猩、赤猴、白睑猴、鼬狐猴等;

3、独居型:黄猩猩、树熊猴、婴猴、指猴、懒猴、倭狐猴等。

就象大自然的神秘永远无法穷尽一样,近年,世界上的猿猴,仍有新种被发现。

1988年,在马达加斯加发现塔特索原狐猴,在非洲中部发现加蓬长尾猴;1990年,在巴西苏佩拉奇岛发现黑面,其位置仅距圣保罗市65公里。

国际动物保护组织2002年6月23号宣布,在巴西中部亚马孙河流域发现两种体型如同小猫的猴子新品种。这两种猴子是荷兰动物学家发现的,其中一种脸颊、胸脯和四肢内侧均为深橙色,背部为红褐色,黑色的尾巴有白尖,头和身子长37.5厘米,尾巴长55厘米,平均体重950克。另一种属于银猴类,它们有黑色的前额,脸颊、胸脯和四肢内侧为红色。头和身子长27.5厘米,尾巴长42厘米,平均体重690克。这是自1990年以来发现的第37和第38种灵长类物种。

在当今世界人 *** 炸,人数超过六十一亿的时代,地球上半数以上的灵长类物种却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迎来灭种之灾,如果说一个物种的无度增加,竟要以许多物种的消亡和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那些古人留下的“兔死狐悲”、“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令其亡,必令其狂”等谶语将以自然规律的方式,了结和惩戒这种暴殄天物、为所欲为、独霸一切的恶行。必须承认,自然界本身就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一个物种凌驾于众生之上、达到绝对优势的霸主地位之时,也就是该物种行将覆灭之际,恐龙,便是前车之鉴。

[img]

稀有的动物的资料,急!!!!!!!!

名称

学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别 名:花熊 华熊 竹熊 花头熊 银狗 大浣熊 峨曲 杜洞尕 执夷 貊 猛豹 猛氏兽 貘 食铁兽 猫熊

英文名:Giant Panda

分类

食肉目(Carnivora)熊科(Ursidae)大熊猫亚科(Ailurinae)

濒危信息

CITES:附录I

IUCN:濒危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外形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分布范围

只限于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潘文石,1988;马国瑶,1988;胡锦矗,1985)。

生活环境

大熊猫栖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生活习性

除 *** 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胡锦矗等,1985)。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约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性成熟期是6.5-7.5岁,多于4月 *** 。一般于当年9月初在古树洞巢内产仔,每胎多产1仔,偶尔也产2仔。幼仔随母体一岁半后才离开母体。野外雌雄性比约为1:1(梁齐慧,1993;魏辅文,1994)。

至危因素

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31,450平方千米,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921.52平方千米,减少面积达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胡锦矗,1993);

2、捕捉过多。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迄今已逾50余年,数量仍然很少,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胡锦矗,1993)。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几十年才能恢复;

3、近些年来,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尚时有发生;

4、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km2(Kleiman et al.,1991)。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潘文石等(1988)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54%,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

5、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胡锦矗,1993);

6、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 *** 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Kleiman et al.,1991)。

自然历史

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间的外表。大熊猫的种属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它究竟是属于熊科,或象小熊猫一样接近浣熊科,还是自成一种?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猫属于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独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齿,它的一根腕骨已经发育成了"伪拇指"这都是为了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与其他六种熊类不同,大熊猫和太阳熊都没有冬眠行为。

食物特性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圈养及社会行为

"繁殖困难"被作为新闻标题来描述大熊猫的繁殖状况。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猫不论雄雌都参与繁殖。雌性可以和几只争偶的雄 *** 配,同时一只雄性会寻找处于 *** 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节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过2-4天。怀孕期大约为5个月。野外偶尔会有孪生的情况出现,但是雌性熊猫一般只喂养一只幼崽。圈养种群中,孪生的情况较多。分娩之前,雌性个体寻找空树的根部和洞穴生产。它在这种庇护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个月,用它宽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猫的幼崽出生时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猫幼仔出生几天到一个月之后,母熊猫会把幼仔独自留在洞中或树洞里外出觅食。母兽有时会离开2天或者更长时间。这并不意味它丢弃幼仔,而是养育幼仔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个月左右开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依赖于母亲。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养要低,约40%左右(潘文石等,正在编印)。

在秦岭地区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每年(潘文石等,正在编印),与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种群类似(Stringham1990)。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个成体的巢域明确,雄性个体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个雌性个体的巢域重叠。当雄性大熊猫在同一巢域相遇时,如 *** 期在雌性熊猫周围,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为争偶会导致争斗。占优势的雄性个体有和雌 *** 配的优先权,但其它雄性也还有机会。雌性个体在3-4岁时性成熟,雄性个体5岁左右。年轻的雄性个体在等级中位置较低,到7-8岁时才有机会交配。雌性个体从4岁到20岁,通常每2-3年产仔一次。虽然大熊猫唯一的家庭结构只存在母兽和不到一岁半的幼仔之间,大熊猫之间也会通过声音和气味经常交流,即使不是在 *** 期。大熊猫幼仔在一岁左右断奶,并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到一岁半左右,直至母亲再次怀孕。如果母兽未怀孕,幼仔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到两岁半,这时母亲将它赶走。独立之后,大多数的幼仔在母亲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会远离出生地生活。大熊猫的行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圈养大熊猫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长,但野生大熊猫的寿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历史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 *** 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大熊猫栖息地的巨大变化近代才发生。近几百年中国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栖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猫曾经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现在已经成了居民点。大熊猫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长的海拔1200-3400米之间。

目前分布

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居住在高山区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猫的统计成为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经有过两次调查,估计野外有约1000只大熊猫,这个数字可能偏低。大熊猫分布区域内共有37个县,若按主产、一般和少量三级划分,主产县每县约有100只左右,共有7个县;一般产县每县约50只以上,共11个县;少产县每县常在50只以下,计有19个县。据此推算,大熊猫野生数量总计约有一千余只,圈养的数量约为100只AAAZPA Communique,1993)。大熊猫的净生殖率为1.0672,种群增长缓慢(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1977;毕凤洲等,1989)。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的调查,目前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圈养数量161只。大熊猫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大熊猫的栖息地集中在六个独立的山系:陕西的秦岭山脉,甘肃和四川的岷山山脉,四川的邛崃,大小相岭和凉山山脉。八十年代调查统计的栖息地的面积约为13000平方公里(Reid and Gong 1999)。根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调查报告,现在已经确认将大熊猫秦岭种群认定为大熊猫新亚种。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在地域上已经分隔5万年之久,外形上秦岭大熊猫头部较圆。目前秦岭大熊猫的数量有273只。在秦岭山区,在黑白色大熊猫中发现过棕色大熊猫。

白暨豚(bái jì tú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为中国特产的淡水齿鲸类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在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中也有发现。体呈纺锤形,体长 1.5 ~2.5 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呈喙状,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 ;额顶显著隆起;眼小,位于口角下方;耳孔极小,形似针眼,位于眼的后下方;背鳍呈低的等腰三角形,位于背中部而略靠后;鳍肢宽,末端圆钝,尾鳍后缘凹入,呈新月形;背灰色或蓝灰色,腹面白色,背鳍、鳍肢背面、尾鳍均为灰色或青灰色,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尾鳍并不出水。白暨豚善潜水,但易被机动船的螺旋桨击伤而致死。通常成对活动。以鱼为食,用长喙可捕捉底栖鱼类。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 *** 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暨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吼猴的雷鸣般描述的声音是什么特性?

这里的“雷鸣般”侧指声音非常大,即是指的声音的响度特性;音色是物体具有的一种声音的特性,故人们是可以根据声音的音色特性分辨出吼猴的叫声的.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

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也会发出奇妙的音乐吗?

百灵鸟、响尾蛇、吼猴、蝉、鹦鹉

1、百灵鸟

百灵鸟是鸟纲雀形目百灵属的总称。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往往边飞边鸣,由于飞得很高,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踪。

百灵鸟生活于干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由于叫声清脆,“小百灵”也成为声音甜美好听的代名词。

2、响尾蛇

响尾蛇(xiangweishe)(crotalusadamanteus)脊椎动物,爬行纲,蝮蛇科(响尾蛇科)。一种管牙类毒蛇,蛇毒是血循毒。一般体长约1.5~2米。体呈黄绿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

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当遇到敌人或急剧活动时,迅速摆动尾部的尾环,每秒钟可摆动40~60次,能长时间发出响亮的声音,致使敌人不敢近前,或被吓跑,故称为响尾蛇。

3、吼猴

吼猴属(学名:Alouatta):共有13种。体型较大,体长90厘米,尾长可超过100厘米。雌猴比雄猴小很多。面部 *** ,吻短,眼眶朝前。拥有发达的下颌骨,用以保护发声器官。舌骨发达,在晨昏活动、遇到敌害或争夺领地时,可发出巨大吼声,1.5千米以外都可听见。前臂和腿都很长。前肢仅拇指具有指甲,余指具爪。拇指与余指相对,踇指不与余趾相对。

4、蝉

蝉(学名:Cicadidae;英文名:Cicada、Cicala 或 Cicale),动物界-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半翅目-颈喙亚目-蝉总科(同层次的有:角蝉总科、沫蝉总科、叶蝉总科、蜡蝉总科)的唯一一科。

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蝉不发声,但腹部有发音器。

5、鹦鹉

鹦鹉是鹦形目(学名:Psittaciformes)众多羽毛艳丽、爱叫的鸟。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常被作为宠物饲养。它们以其美丽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更为人们所欣赏和钟爱。

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体长可达100厘米,最小的是蓝冠短尾鹦鹉 ,体长仅有12厘米。

吼猴的外形特征

吼猴体长在40到70厘米之间,尾巴长50到75厘米,是美洲大陆最大的猴子。它们身体强壮,长着厚厚的黑、褐、红等颜色的长毛(颜色依不同种类而定)。它们的叫声特别响,因此得名吼猴。吼猴的吼叫是发生在什么时候?至今说法莫衷一是。一种说法认为它在激动的时候才吼叫;另一种认为是,每到夜晚,它们就会开这种震耳欲聋的“音乐会”;还有一种说法是发生在旭日东升的时候。

吼猴的叫声洪亮缘于它们增大的状如贝壳且与气管相通的舌骨,这就形成了一个类似共鸣腔般的结构。它们的吼声可以传到3到5公里远,清晨的林中更显得格外清晰。吼猴虽然叫声震耳,但它们行动起来却很缓慢,经常是呆在高高的树枝上,很少下到地面来。一群吼猴在一起行动时很讲究秩序,带队的是群中年老的雄性。

南美怪猴有什么特性?

灵长类动物大约有200种,其中,数量、种类最多的是猴类。根据科学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的最新研究,进一步发现,新大陆(美洲)猴类和旧大陆(亚洲、非洲)猴类大都是在3000万年以前,从同一个祖先分支出来的。

美洲猴类同亚、非两洲猴类在身体结构和行为习性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里,它们又产生了变异。亚洲和非洲的猴,一般都有臀疣,鼻孔距离近,好争斗,强者为王。而美洲的猴,长相奇特,大多无臀疣,鼻孔间距离较宽,鼻孔向左右稍偏,呈圆形,很少争斗,过着和睦相处的生活。

美洲著名的猴有:柽柳猴、秃猴、白胡子猴、白脸僧面猴、绒毛猴、狨猴、夜猴、吼猴、蜘蛛猴、卷尾猴等。

在巴西东南部沿海岸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奇特的猴子——柽柳猴。柽柳猴是狨科动物,大柽柳猴个子很小,长不过20多厘米,跟兔子大小差不多,头部长着一双大而圆的眼睛,长长的胡须,背后拖着一条长尾巴,长满了细密的茸毛。

另一种金狮柽柳猴就更稀奇珍贵了。它个儿不大,身披长毛,头部长而蓬松的金 *** 长毛,仿佛一只幼小的“雄狮”,加上大大的鼻子,突出的嘴巴,也同狮子相似。

金狮柽柳猴栖息在热带森林暗绿色的叶丛中,它躲在那里,同环境不相一致,金色毛皮十分醒目。近看时,毛色闪耀着金属光泽,更显光彩。这种缺少保护色的动物为什么能生存下来,这可能同它的感官灵敏有关。巴西的一位动物学家在热带森林考察时,每到一处,但闻金狮柽柳猴的鸣叫,却见不到猴影。这说明它的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一发现敌情,就远远躲开啦。野生的金狮柽柳猴只剩下100多只了,可是世界动物园有饲养的金狮柽柳猴,“猴口”倒也兴旺,有1000多只。看来,它可以免遭灭绝之灾了。

秃猴是南美洲珍稀的猴类,它只有猫那么大,尾巴很短,不能卷缠。它脸部无毛,连整个额头都是光秃秃的,头后的头发又少又蓬乱,红色或褐色的秃额高高突出在脸的上部,宽阔的下巴又翘起在脸的下方,两只红里带黑的眼珠,无精打采地埋藏在深邃的眼窝内,脸上似乎永远带有忧伤的神色。它又叫“秃额猴”。雄猴的嘴中长着细长的白獠牙,在口角两旁伸出,模样比雌猴更丑。它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丑的猴子。

秃猴栖息在亚马孙河两岸很偏僻的沼泽森林中,适宜在树冠上生活,在树上行进的速度很快,它通常四肢并用,沿着树干飞快爬行。有时,它会从一棵树上腾身跃起,凌空“飞”向另一棵树,表演那不常见的惊险“杂技”。秃猴不能用尾巴攀援,常常用双脚倒挂在树枝上,寻找水果和坚果吃。秃猴母崽形影不离,幼猴常常用前肢紧紧地抱住妈妈不放。

从秃猴的行为可以判断出它那感情上的变化。秃猴有一种惊人的习性,有时会发出狂笑般的叫声,这是在发怒。当它摇晃树枝、弓起背脊、竖起背毛的时候,这是在显示自己的强大和勇猛。

当地印第安人猎捕秃猴,把大秃猴吃掉,留下幼秃猴,饲养当作玩物。小秃猴对主人很忠实,如果主人抛弃它,就会绝食,憔悴死去。成年秃猴不很驯顺,较难饲养。

南美洲珍稀的白胡子猴,嘴上长着向下弯的白胡子,比头还长,非常有趣,是珍贵的观赏动物。德国海拉勃伦动物园里有饲养。现在,这种白胡子猴已经有了后代,是一对双胞胎,刚生下来时每只约50克重。绒毛猴浑身披着茸毛,背后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长尾巴,出没在厄瓜多尔的丛林中。

另一种白脸僧面猴,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热带丛林中,身披黑褐色长毛,背后拖着蓬松的长尾。圆而略扁的脸孔,大眼睛,黑褐色的大鼻子,脸盘上布满短茸毛,远远看去,活像老和尚的脸。印第安人猎杀绒毛猴和白脸猴,因为它们的肉可以吃,蓬松的长尾又可以用作尘拂。

总结:吼猴的特点和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支持。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