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关心的问题:殿帅是什么官职,或者殿帅太尉是什么官的知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相关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殿帅与枢相谁大

以宋代为例,枢相的权利要比殿帅的权利大。

宋代宰相兼任枢密使者称枢相,五代后唐时,枢密使有人兼宰相。宋代称宰相兼枢密使者为枢相。也就是说枢相的权利从单纯的宰相,还需要兼任枢密使者的身份,而为了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

所以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尤其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而殿帅只是宋代称统领禁军的殿前司长官都指挥使或殿前指挥使。殿帅只是某支或军队中最高的指挥长官,而仅仅一个枢密使就是全国的军事长官,更不要说枢相(枢密使兼宰相)的权利,就比殿帅的权利更大了。

扩展资料:

从唐宋时期的枢密使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也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其经历了从内廷化向外朝化的转变。从唐后期最初的由皇帝近侍宦官担任,经历了五代枢密使改由士人充当并建立起日趋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凌驾于三省之上。

基本上完成了由内廷向外朝的转化,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宋 *** 鉴于武将骄悍,逐步建立重文轻武的“家法”,大量起用士人担任枢密使,实际上是继承了五代以来的枢密使制度,彻底完成了枢密使从内廷向外朝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枢密使

百度百科-殿帅

百度百科-枢相

殿帅是什么官职,殿帅是几品

1.宋朝殿前都指挥使简称,又称殿岩,即殿前都指挥使。

2.在宋朝,殿前都指挥使称殿帅,也称殿巖。

[img]

殿帅是现代的什么官

明代的殿帅府只设于京师,叫做“京营殿帅府”,殿帅掌管京城的防守与治安,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卫戍司令。

殿帅,拼音diànshuài,是指宋代称统领禁军的殿前司长官都指挥使或殿前指挥使。出自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宋守约为殿帅,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

更多关于殿帅是现代的什么官,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水浒传中的殿帅和提辖都是什么官,都是什么职责呢?

《水浒》里的这些太尉、殿帅、提辖、都头等等,都是些什么官,又具体负责什干什么?

其实,想一句话两句话说清宋朝的官阶制度基本不可能。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以前、之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上图_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前,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我们就以水浒所在的大约背景时期来讨论。宋神宗元丰以前,官制名义上与唐代没有太大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实行以中央集权为轴心的中枢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权职,将宰相之权

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互不统摄。相权严重削弱,而皇权则强。

宋代行三省六部制,表面上清晰明确,但在实际中又变化万千。而且名称又设计的极为晦涩。咱们先试从大往小说起。

上图_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后,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宰相

宋代并无宰相职衔,但实有宰相职,其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为会同中书、门下两个部门一齐处理事务。其副职名为“参知政事”,取此名实则为一谬误。参知政事本为唐代官名。是唐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宋朝太祖始以赵中令独相,久欲拜他人为之副而难择其合适名称授予,召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

陶谷答:"唐有参知政事",遂得此名。其实品秩被上下颠倒。

宋代中枢官制最独特的是官称和实职的分离,目的是分割各级长官事权以便加以限制。这样一来,官只是空名,所谓官阶而已,只是说明可以对标享受俸禄和待遇。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这种称为"寄禄官",有名无实,不承担职责,甚至不到岗坐班。使朝廷内大批官员无所事事。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却都不管本部的职事。故各部门虽有正官,却不治本司政事,职责承担十亡二三。正官如此,更不用说仆射、尚书、丞、侍郎、等辅员居其官不知其职者,更是十常八九。

这类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旧官员,为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而为之;二是部分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

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寄禄官"和"差遣官"两个头衔,"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蔡京贵为太师,一直是以当朝第一权臣而存在。太师一衔初始于殷商,后周武王朝,又成为荣衔。而蔡京权倾朝野,实因其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副宰相)达十七年之久。(期间没有正职宰相)这就是说蔡京的太师是寄禄官,副宰相是差遣官,又没有正职宰相,所以大权独揽权势熏天。

此职衔始于前秦,治军领兵之权重要职。隋唐间太尉位列于太保之下,至北宋代,徽宗重定武官制度,也就是《水浒》故事发生时期,太尉成为武官官阶之首,而且是"职事官",手里的权力那可是实实在在,也便造就了一手遮天的高太尉高俅。

这是个在《水浒》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职务。其意为“管领”,宋朝的官阶为正一品至从九品,而提辖官的官阶为从六品至正七品。应算是宋代的低级武官,相当于现在的营长或连长。一个州(路)提辖官的编制大约在30人上下,为“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主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职务。放在今天也就相当于“少尉排长”

至多或是“二级警司”。

宋代州郡一般都设“提辖”一职,专门统辖军队,辑捕训阅等务。《宋史·职官志七》(此书简直就是天书一部)中有载: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鲁智深即为提辖,依他自言,“做得‘关西五路廉访使’”这又是何官?

正是自宋设此官职,称为“廉访使者”,诸路各一员,无事每年一入奏,有边警则及时上报。见《宋史·职官七》。除警报外还对各州府官员负有监察举报职权,原来主管监察一类事务。

梁山好汉之中,曾为“都头”者数人:武松、雷横、朱仝等。此为何官?都头原为正规军队编制职务,隋唐就已有,《资治通鉴》254卷中云:“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宋代各县无正规军,即以乡间土兵捕快、衙役为弹压地方之武装,故也算一都之兵,其头领便名都头,人数从数十到数百不等,全视州县规模而定,所以都头,也就是县武警部队首长。

宋将官职分为“官”和“吏”两大类。押司即属于“吏”,通常是地方招募而来,属于编外雇佣人员,没有朝廷的特殊恩典不可能为官。主要是处理文案公务、税赋或狱讼之类工作。一般县、州、路各级府衙中均有押司。

都头、押司、讼师皆属“胥吏”,无官方编制但又在体制内工作,担当一定基层职能。

宋江们身为胥吏,即使工作再出色,也没有提拔为“官”的可能,长期下来难免不生怨懑之心。宋代虽然严格奉行了科举制度,向普通百姓打开了“做官”的大门,但亦矫枉过正,非科举而得官者极少,不管你才能再高,贡献再大,仍遭到科举为仕者们的轻视乃至排挤。强如名将狄青,因边功而得授枢密副使,终因长期被科举为官的文官司集团轻视排挤,忧愤而亡。岳飞功劳煊赫今古,卓越于有宋一代,但至死亦仅为枢密副使,可见宋代对武将防范之严。

不过,宋代官场这种特色其实还有不少,除了一直就有武将不得为枢密使的不成文规定外,还有南方人不得任宰相的默定成规。

类似于军中参谋。如陆虞候陆谦。宋代的军事编制单位“都”一级,设置虞候—职,地位较低,约属于节级一类。宋代的低级军职,属殿前司。《宋史·职官志六》:“每都有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以其职隶于殿前司。”《水浒传》第七回:“两个承局催得 林冲 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

宋代设有路“都监”,掌管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有州府“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大约就是军区司令员。

中书令的省称。汉始 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譬如大名府的梁中书。梁世杰之所以不称梁知府而称梁中书,说明他曾在东京做过中书侍郎,至少是中书舍人,而后带寄禄官中书衔差遣到大名府做一府之长。

老种和小种经略相公是水浒名人,但这个经略相公究竟是何官?“经略”是北宋军职“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

北宋的“经略”是设在全国各路(约等于现在的省)掌管兵民之政的长官。经略安抚使只有管兵而没有发兵的权力,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但权利却小了很多(没有财司权法权)算是“删减版”的节度使。

可以看得出,宋代的官吏体制带有先天不足,机构和岗位设置的目的不是高效处理政务,而是防止皇帝大权旁落。中央集权和各部府衙门间是以一种博弈的关系而存在。

《水浒传》里,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高俅的权力有多大,这个问题其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比肩今天的官职的话,那么高俅的官职相当于一国的国防部长,国防部长的权力有多大,想必就不用多说了吧。

那么,这一论断得出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一下北宋的兵制了。

我们都知道,北宋“重文轻武”非常严重,军人相比于文官,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一切究其原因就在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本是后周一名将军,常年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属于柴荣的亲信,当年他黄袍加身时的官职是殿前都指挥使。那么“殿前都指挥使”又是 一个什么官职呢?

古代拱卫京师的部队一般称为“禁军”,而后周时代,统辖禁军的机构有两个,一个是侍卫亲军司,另一个就是殿前司,两司最高长官是都指挥使,所以,赵匡胤当时的职位是禁军两大主将之一,相当于现在的中部战区司令长官。

那么到了北宋建立后呢,朝廷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简称马军司和步军司,而朝廷之所以这么做,其原因也在于军队的相互制衡。

就这样,殿前司、马军司和步军司共同构成了北宋的整个禁军体系,合成“三衙”,三衙的最高军事长官即各司都指挥使又被人们称为殿帅、马帅和步帅,合称“三帅”。

那么问题就来了,《水浒传》将高俅称之为“殿帅府太尉”,这就值得商榷了。

按照前面所说的,殿帅是禁军三衙之一殿前司的最高长官殿前司都指挥使,而“太尉”则又不一样了。

太尉是秦始皇设置的官职,属于“三公”之一,乃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此官职一直沿用至宋元时期。

也就是说,单以“太尉”论的话,高俅实为当时北宋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但再加上一个“殿帅府”,那就将高俅的官职瞬间降了一个档次,属于京师三大卫戍部队之一的最高将领,而殿帅、马帅与步帅名义上是太尉的下级,如此说来,“殿帅府”和“太尉”合在一处似乎不符合常理。

但是,请看“但是”,北宋的情况依旧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呢?就在前面所说的“重文轻武”,因为北宋重文轻武,所以,北宋建立后,赵匡胤想方设法的压制武将,终于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在中央设立一个专门负责调兵的机构——枢密院,枢密院最高长官是枢密使,枢密院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全国发放调兵令即兵符,但是兵不属于枢密院而属于三衙及其他地方部队。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宋朝独有的特色,即军队的长官虽然能够统率军队,但他们没有调兵的权力,而枢密院虽然有调兵的权力但他们不能统兵,调兵与统兵分开,终于让赵匡胤满意了。而除此之外,北宋朝廷还将马军司和步军司派驻到地方,用以镇守地方,这就造成了殿前司在京师一家独大,而经过上百年的演变后,到了北宋末年,殿前司实际上就是京师禁军的唯一代名词。

所以说,高俅的“殿帅”一职也可以理解了,国防部长兼任京师卫戍司令,权力已经非常大了。

总结:殿帅是什么官职和殿帅太尉是什么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支持。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