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关心的问题:景中的寓意的知识,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景中的寓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有何深刻的寓意?

要理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深刻寓意,我们必须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才能略窥溪境。

“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晚唐许浑的七律《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写的。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当时太阳西沉,乌云滚滚而来,凉风阵阵充满整个西楼。

诗人触景生情,把忧国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融入到自己的诗行中。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格调俊隽永的七律诗。

全诗的大致意思是,我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如烟,就想起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痴情与彻悟,主要写了什么?如何评价?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讲述了“大爱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

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著于1943年,于2003年再次付梓面世,编入“大家小书”系列。

“词莫难于气息,气息有雅俗,有厚薄,全视其人平日所养,至下笔时,殊不知也。”

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傅先生搜集各种材料,运用西洋文学批评的理论,“于极艰苦之准备下,呈露其平易之面相”,积数年之久,方成此巨著。虽是小书,出自大家。摘录如下:

为什么说李白的经典七绝《下江陵》是“惊风雨而泣鬼神”之作?

李白的《下江陵》写于唐肃宗二年春。事因永王璘案的牵扯,李白被贬至夜郎,取道四川到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朝廷郝书到,十分惊异又十分欢喜,即放舟东下江陵。白帝城在很高的山上,在江里看犹如高耸入云,加上两边猿声不绝于耳,和长江水流很急,船速很快,看来很远的江陵一下子就到了。这更让李白心情加倍欣喜,才写出这首被誉为“惊风雨而汲鬼神”之作的《下江陵》七言绝句。

这句评语是明代才子杨慎下的,不止杨慎这样夸李白,杜甫也曾经盛赞李白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谪仙人,仙人的诗作感动鬼神,这不很正常嘛。


杨慎为什么会夸赞李白这首《下江陵》“惊风雨而泣鬼神”呢?就在于这首诗的“快”,一是行舟速度快,二是诗人的心情愉快。

有人说,李白这首诗太夸张,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走水路有一千多里,怎么可能一日之间就到,你别说,还真不夸张,南朝人盛弘之著《荆州记》就明确写道这是事实: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江陵,1200里的距离一天就到,真如御风而行一般,嗖的一下就过去了。

后来杜甫怕人们不相信,也写诗作证:

这事儿是有目击证人的,不由得你们不信,这首诗的诗题叫《最能行》,可见诗中所描述的是一个在行路方面特别有造诣的人——江上水手。

杨慎自己在《升庵诗话》中也对“快”作出了详细说明,可看作是他赞美李白的理由: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这首诗到底快在哪里!

读诗之前,先了解背景。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此前李白因为牵扯到永王李璘谋反,被流放夜郎,要从川渝地区经过。结果刚刚走到白帝城就受到了赦免的消息,李白这可是惊喜交加,于是赶忙乘船返回江陵,刚回到江陵,李白就写下了这首诗。

总结: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景中的寓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景中的寓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