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语,小儿子有何称谓?

古代对小孩子的称呼有赤子、襁褓、孩提、始龀、垂髫、总角、黄口、幼学、豆蔻、及笄、束发。古时人们对不同年龄的孩童,会用不同的年龄称谓,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从“赤子”到“束发”,泛指0岁到15岁的孩子。

古代小孩子的称呼

古代小孩子的称呼

赤子:“赤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原话是:“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唐代古经学研究家孔颖达解释说,“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红色)的,所以称为“赤子”,后来因为婴儿的心灵最纯洁,始终离不开父母,因此引申将品德高尚、对国家一片忠诚的人叫做“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襁褓”一词,指的是不满周岁的儿童。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宽带子,褓,指的是婴儿的小被子。古时候人们劳动时间多,婴儿又离不开父母,于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着婴儿,再用一条宽带子绑在背上,带着孩子行动。因为背负着孩子,人们常说带着襁褓,慢慢就将襁褓作为不满周岁的儿童的称谓了。

古代小孩子的称呼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这里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儿笑时发出的“咳咳”之声,幼儿“咳咳”地笑出来后,非常可爱,因此大人们便会将他从被子里“提”或“抱”起来,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发笑的时候提抱起来的意思。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髫:髫,自然下垂的头发的意思,在古代,儿童在七、八岁的时候,头发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句话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就是这个意思。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古代儿童在八九岁时就要梳理头发了,这个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黄口:指的是十岁以下的兒童,这里是将小孩比喻成小鸟了,小鸟们的口都是黄颜色的,黄口之鸟,就是小鸟。

古代小孩子的称呼

幼学:指十岁的孩童。《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植物名称,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用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赠别诗二首之一》,诗中这样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及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唐朝郡王的儿子怎么称呼?

【皇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皇太子诸子并为郡王。亲王之子承恩泽者亦封郡王,诸子封郡公。其嗣王、郡王及特封王子孙承袭者,降授国公。……王之女封县主,视正二品。】——唐六典。

亲王是一种爵位制度,唐代主要分封给皇帝的兄弟和儿子,大臣、将领封爵没有给亲王爵的,最高也是郡王爵,比如安禄山是东平郡王。

唐代皇帝兄弟、儿子,除了太子以外,一般都封亲王。亲王王爵能传给下一代,被传的人称嗣王。

亲王的职场地位

亲王班爵正一品,是在整个精英级别中,除了皇帝、太子之外的天朝第三等级。

但亲王的班次在三公之下。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都是正一品,亲王也是正一品,不过上朝时,位在三公之后。

关于亲王与三品以上官员的关系,曾经有过一个讨论。贞观的时候,有一个叫王珪的人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了,还要给亲王行礼,这是不对的。唐太宗不爽了,说:“难道你们就这样高贵,我的儿子就这样低贱?”魏征说:从古到今,亲王的班次都在三公之下。如今三品官都是陛下您的肱骨和八座的前辈,要给亲王行礼,就是不合适。于是太宗也就下诏同意了,三品官不必给亲王行礼。

亲王的住所

亲王开府,开府以后就不住在宫里了。在李隆基以前住到宫外的某处,李隆基以后在十王宅专门建立了王爷们居住的宅子,所有不在宫里住的亲王都搬到这里住。

亲王的僚属

亲王开府,理论上是有自己的府邸和办公机构,有自己属僚和政客。亲王府机构主要有亲王府、亲王亲事府、亲王帐内府和亲王国。

亲王府是亲王官邸,是政务性的机关,负责亲王有关的政务。官员主要有:

傅:一人,从三品

咨议参军事:一人

友:一人

文学:从六品上,二人

东阁祭酒:从七品上,一人

西阁祭酒:从七品上,一人

长史:从四品上,一人

司马:从四品下,一人

掾:正六品上,一人

属:正六品上,一人

主簿:从六品上,一人。史:二人

记室参军事:从六品上,二人。史:二人

录事参军事:从六品上,一人。录事:从九品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功曹参军事:正七品上,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食曹参军事:正七品上,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户曹参军事:正七品上,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兵曹参军事:正七品上,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骑曹参军事:正七品上,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法曹参军事:正七品上,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士曹参军事:正七品上,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参军事:正八品下,二人

行参军:从八品上,四人

典签:从八品下,二人

以上这些官僚和职务,有的是辅佐亲王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王爷,包括治理事物的能力、文学修养等等各方面;有的是礼仪指导;有的是保证亲王府政务正常运营的事务性职务。

在亲王府任职幕僚,也是一些人进入仕途、逐渐升职的一条途径。

亲事府和帐内府是负责亲王宿卫、扈从的军务机构。

亲王亲事府职务:典军二人,正五品上;副典军二人,从五品上;执仗亲事十六人,正八品上;亲事三百三十三人。

亲王帐内府:典军二人,正五品上;副典军二人,从五品上;府一人,史一人。帐内六百六十七人。

亲王国,可以看作亲王封土时代的遗留,管理亲王采邑、食封和租税等事情。机构官吏设置:

国令:一人,从七品下

大农:二人,从八品下

尉:二人,正九品下

丞:一人,从九品下

录事:一人

府:五人

史:十人

典卫:八人

舍人:四人

食官长:一人,丞:一人

厩牧长:二人,丞:二人

典府长:二人,丞:二人

亲王在朝廷或地方兼任一定的职务,如尚书,在地方一般被封为什么节度大使、都督,但大多是遥领、遥监,并不实际到任。定期比如岁末,地方会把自己遥领的名册呈递给他,算是他对自己任职机构的管理,但也只是看下名册,是个程序而已,没有实际的管理活动。

亲王食封

唐代亲王已经不领封土。分给亲王的食邑只是计量单位,并无没有土地。例如按照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亲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这个一万户就是个虚数,并不是真的有一万户的税收,只是对应亲王等级的规定而已。

真正给亲王带来好处的是食实封。唐前期,一般亲王食封800户,也有达到1000户的。高宗以后,武则天生的亲王都超过了这个数量规定。例如相王(睿宗李旦)食邑3000户,唐中宗恢复唐的国号后,他食邑到5000户,其他亲王也多在1000户以上。后来李隆基对食邑制度进行改革,规定亲王食封2000户,最多不能超过3000户,并把食封的租庸调改为先交到朝廷,再划拨到各亲王。子孙继承食封的,食封减少1/5。

亲王的婚姻

亲王同皇帝一样,实行一妻多妾制。

正妻是王妃,必从出身高贵、世家大族中选择外貌和才能高的女儿做。即使不是位极人臣的大官和功勋卓著的武将,也是地位较高或出身较好的文臣武将。

按照唐人结婚年龄,亲王一般在十七八或二十岁左右正式纳妃结婚。但在这之前亲王一般已经有若干媵妾,并且有孩子了。

册妃、迎娶有一套严格的礼仪程序,包括怎么册封,怎么提亲问名,怎么迎娶,穿什么衣服,怎么拜见皇帝、皇后,都有规定。具体可参见《开元礼》的规定。

除了有一个大老婆,亲王按规定,还可以有两个孺人,为正五品;十个媵,为正六品。其他宫女姬妾若干,都没有品级,但亲王一定要人当自己的小老婆,朝廷也不会有什么禁止。

亲王的子孙

亲王的儿子,按规定嫡子会被封为郡王,特别受到皇帝喜欢的也会封郡王。其他庶子封郡公,从五品上。亲王死后,他的爵位可以世袭,世袭者称为嗣王。

亲王的女儿,封县主,视同正二品,但跟正经的二品差点。

亲王的地位

亲王的活动主要是宫廷斗争。因为亲王也是皇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会想着自己可能当皇帝,于是亲王与太子的关系比较紧张。

但进行夺嫡斗争的一般是长子和宠妃生的儿子,因为只有这两种亲王在太子位不保的时候,才最可能被立为新太子,其他的亲王就不要妄想。除非朝廷已经变成了宦官说了算,宦官到十王宅像挑白菜似的捉一个亲王当皇帝,才不管你是谁生的。

所以,唐代的大部分亲王也只能对皇帝晨昏定省,安分守己地在自己的小宅子里吟诗作画就行了,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安享天年。亲王要是野心太大,贸然站队,参与到不该参与的政治斗争中,下场就会比较惨。

古时候孩子的称呼?

对于古代称呼小孩的名称家长了解多少呢?现在家长称呼小孩,有宝宝、宝贝。数来数去也就这几个。古代对于小孩的称呼都划分了年龄段,还分男女。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在宝宝刚生下来都是称之为婴儿。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2、在古代宝宝在1岁以下的时候,父母称他们为襁褓。襁是指婴儿的带子,褓是指小儿的被子。

3、孩提是古代对2~3岁宝宝年龄的称呼,是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不是现在孩子的意思,在古代是\咳\的古字,是指小孩咳咳的笑声。孩提中的\提\的意思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4、在女孩7岁的时候被称作髫年,是指古时女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5、在男孩8岁的时候被称作龆年,是指古时男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6、女孩在7岁的时候被称作始龀,男孩则是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始龀就是指小孩刚换牙的时候。

7、总角是对于古代宝宝幼年泛称。总角是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借指童年时期。

8、古代把10岁以下的小孩称之为黄口。它原本是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在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后来慢慢发展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9、幼学是指十岁的小孩,一般是指初入学的学童。大部分用来称男孩,但是女孩也是可以用的。

10、在孩子13~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勺之年。是指古代儿童学文舞。这一词大多数是指13-15岁的男孩。

11、在孩子15~20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象之年。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舞象多指15-20岁的男孩。是指男孩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是可以上战场了。

12、在女孩子12岁的时候被称之为金钗之年。是指女孩子的头发够长了,能够在发髻上插上的金制首饰。

13、在女孩子13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豆蔻年华,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4、在女孩子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及笄之年。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是指束发用的簪子。在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15、在女子16岁的时候被称之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代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女孩子破身的意思。

16、在女孩子到达20岁,就称之为桃李年华。代表女子青春年少,这个年纪就像桃花和李花般美艳。

17、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18、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 *** 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

"

儿童在古代如何称呼?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在宝宝刚生下来都是称之为婴儿。

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2、在古代宝宝在1岁以下的时候,父母称他们为襁褓。襁是指婴儿的带子,褓是指小儿的被子。

3、孩提是古代对2~3岁宝宝年龄的称呼,是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不是现在孩子的意思,在古代是“咳”的古字,是指小孩咳咳的笑声。孩提中的“提”的意思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4、在女孩7岁的时候被称作髫年,是指古时女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5、在男孩8岁的时候被称作龆年,是指古时男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6、女孩在7岁的时候被称作始龀,男孩则是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始龀就是指小孩刚换牙的时候。

7、总角是对于古代宝宝幼年泛称。总角是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借指童年时期。

8、古代把10岁以下的小孩称之为黄口。它原本是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在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后来慢慢发展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9、幼学是指十岁的小孩,一般是指初入学的学童。大部分用来称男孩,但是女孩也是可以用的。

10、在孩子13~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勺之年。是指古代儿童学文舞。这一词大多数是指13-15岁的男孩。

11、在孩子15~20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象之年。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舞象多指15-20岁的男孩。是指男孩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是可以上战场了。

12、在女孩子12岁的时候被称之为金钗之年。是指女孩子的头发够长了,能够在发髻上插上的金制首饰。

13、在女孩子13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豆蔻年华,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4、在女孩子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及笄之年。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是指束发用的簪子。在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15、在女子16岁的时候被称之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代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女孩子破身的意思。

16、在女孩子到达20岁,就称之为桃李年华。代表女子青春年少,这个年纪就像桃花和李花般美艳。

17、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18、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 *** 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小孩的古语叫法?

古代对小孩子的称呼有赤子、襁褓、孩提、始龀、垂髫、总角、黄口、幼学、豆蔻、及笄、束发。古时人们对不同年龄的孩童,会用不同的年龄称谓,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从“赤子”到“束发”,泛指0岁到15岁的孩子。

古代小孩子的称呼

赤子:“赤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原话是:“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唐代古经学研究家孔颖达解释说,“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红色)的,所以称为“赤子”,后来因为婴儿的心灵最纯洁,始终离不开父母,因此引申将品德高尚、对国家一片忠诚的人叫做“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襁褓”一词,指的是不满周岁的儿童。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宽带子,褓,指的是婴儿的小被子。古时候人们劳动时间多,婴儿又离不开父母,于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着婴儿,再用一条宽带子绑在背上,带着孩子行动。因为背负着孩子,人们常说带着襁褓,慢慢就将襁褓作为不满周岁的儿童的称谓了。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这里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儿笑时发出的“咳咳”之声,幼儿“咳咳”地笑出来后,非常可爱,因此大人们便会将他从被子里“提”或“抱”起来,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发笑的时候提抱起来的意思。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髫:髫,自然下垂的头发的意思,在古代,儿童在七、八岁的时候,头发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句话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就是这个意思。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古代儿童在八九岁时就要梳理头发了,这个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黄口:指的是十岁以下的兒童,这里是将小孩比喻成小鸟了,小鸟们的口都是黄颜色的,黄口之鸟,就是小鸟。

幼学:指十岁的孩童。《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植物名称,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用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赠别诗二首之一》,诗中这样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及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皇帝有几个儿子继王位的叫什么?


叫太子

汉代以后,皇帝所立嗣子称太子,又称皇太子。多系嫡长子

此外太子还有很多别称

1、 元良:太子别称。《清史稿·世祖纪》:“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所生,岐嶷聪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

2、 皇嗣:太子别称。《大唐新语》卷九:“则天称尊号,以睿宗为皇嗣,居东宫。”

3、皇储、帝储:太子别称。《晋书·天文志上》:“五帝坐北一星曰太子,帝储也。”

4、储皇、储胤:太子别称。

5、储君、储后:太子别称。《后汉书·郑众传》:“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储:副。

6、储嫡、储嗣:太子别称。《后汉书·安帝纪》:“降夺储嗣,开萌邪蠹。”

7、储贰、储副、储两:太子别称。

8、元储、储元:太子别称。

9、东储:太子别称。因太子居东宫而得名。

10、储闱、储宫、东宫、青宫:太子所居之宫,因以代称太子。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