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唐代对士兵的称呼

唐朝称呼士兵为府兵。

唐朝的“府兵制度”它曾经是军队的骨干力量,最后,还是落得土崩瓦解了。府兵制度,又为“军户制度”。最初开始于“汉胡分治”的北朝时期,为了预防 *** 的反抗, *** 基本不许为兵,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就逐渐成为了“军户”。这些人都会被官府列入到了名册之中世代为兵,而其他的农民则就需要缴纳赋税。这一制度,一直实行于南北朝、隋、唐时期。

唐代的各种称呼都是怎样的呢?

皇家称呼

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

平民间的称呼

“娘子”指: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 *** 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

“郎”或“郎君”,称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哥哥”指:唐代家法,父对子自称哥哥,或用做自己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父亲为哥哥。但不普遍。 一般用做自己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父亲。称父亲为哥哥,但又不是单纯的叫哥哥。一般是看父亲在家中排行多少,然后用排行来称呼为几哥。比如父亲在家中上一辈里排行第四,那孩子就可称呼父亲为“四哥”。

“郎”和“哥”:唐代人称父、兄皆为哥,长辈对晚辈、兄对弟、平辈朋友则直称名或呼为郎,唐人多是大家族,极重行第,虽是亲生父亲,有时也会以行第称呼。

唐玄宗时期对官员的称呼?

正一品:王

从一品: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开国郡公

从二品:开国县公

从三品:开国侯

正四品:开国伯

正五品:开国子

从五品:开国男

正二品:上柱国

从二品:柱国

正三品:上护军

从三品:护军

正四品:上轻军都尉

从四品:轻车都尉

正五品:上骑都尉

从五品:骑都尉

正六品:骁骑尉

从六品:飞骑尉

正七品:云骑尉

从七品:武骑尉

散官

文官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特进

从二品:光禄大夫

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正四品上:正议大夫

正四品下:通议大夫

从四品上:太中大夫

从四品下:中大夫

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朝议大夫

从五品上:朝请大夫

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朝议郎

正六品下:承议郎

从六品上:奉议郎

从六品下:通直郎

正七品上:朝请郎

正七品下:宣德郎

从七品上:朝散郎

从七品下:宣议郎

正八品上:给事郎

正八品下:征事郎

从八品上:承奉郎

从八品下:承务郎

正九品上:儒林郎

正九品下:登仕郎

从九品上:文林郎

从九品下:将仕郎

武官

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从四品上: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正五品上: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正六品上: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正七品上: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怀化中侯

从七品上: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翊麾副尉、归德中侯

正八品上: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正九品上: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从九品上: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唐朝的侍卫在皇帝面前可以自称什么?(没有官位的士兵)?

不知你说的侍卫指的是禁军,还是指皇帝的贴身侍卫。

禁军是军队,分北衙和南衙。北衙即元从禁军,负责整个皇宫的安全; 南衙分很多支,比如羽林卫,千牛卫等等,他们并不直接贴身保护皇上。

贴身侍卫都是有一定军职的勋贵(贵族),比如元从禁军中的军官,唐朝人自称吾、某、我,官员对上自称某,对下在正式场合用吾,平时一般用我,这些称呼只是惯例,并无明令规定,如果有人在皇帝面前自称吾,也不会被治罪。

PS:皇上平时也以吾、我自称,只在正式场合和诏书上称朕。

在唐代公子的意思?

公子是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汉至唐,公卿之子称谓公子。到北宋,公子的称谓平民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或其人稍有学识,皆可被称为公子。也用于称呼豪门世家的子弟。出自《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

用法:作为名词使用。

近义词:令郎。

示例:

1、《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2、《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

人在唐代叫什么名字?

在大唐王朝时期,平民百姓之间的语言是怎样称呼的呢?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第一、对母亲与父亲的称呼

唐朝的儿女当面称呼母亲时,是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等为主。如果是有身份的年轻人,称呼起来需要规矩严肃,就叫“母亲”。

唐朝人对父亲的称呼与母亲的相比,看起来就比较陌生了。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也很常见,如《木兰诗》里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在严肃场合或书面用语时,称呼父亲要叫“父亲”或“大人”。

“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语,在唐朝只用来称呼父母,个别情况下可以叫直系血亲尊长,但不能用来称呼各种官员。

但是对父亲还有一种称呼,是“哥哥”。如《旧唐书·棣王琰传》:“惟三哥辩其罪人。”这里的“三哥”指的是他父亲唐玄宗。李世民有一封给他儿子李治的信,在文末署名处,李世民也是自称为“哥哥”。

这样看来,和我们当代人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还是有不小的区别。

第二、对兄长的称呼

“哥哥”的称呼在唐朝也指兄长。唐玄宗曾经公开场合称他长兄宁王为“大哥”、“宁哥”。不过,据说这种称呼是从草原民族传过来的,在唐代还没有定型。最安全的称呼还是“阿兄”“(排行)+兄”。

第三、路人与好友之间的称呼

假如你走在路上,前面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男),可以称其为“丈人”、“老丈”,如果是个老女人,可以称“阿婆”、“老夫人”;青壮年男子则称为“郎君”,女子称为“娘子”;少年男女就称“小郎君”、“小娘子”这样的。

唐朝人和熟人朋友之间称呼,除了以“郎”以外,还可以称呼为“君”、“卿”、“公”、“足下”之类的,如果亲密到某种程度,可以直呼他“姓+排行”。

例如在许多唐诗的诗题中《送元二使安西》、《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夏日南亭怀辛大》等等。

第四、男或女常用的谦词

男性的谦称有“仆”、“愚”、“鄙人”、“下走”等历代通用词,而较有唐朝特色的是“某”,这个称呼算是谦称里语气较为不卑不亢的。

女性用谦称“婢”、“妾”外,具有唐朝特色的是“儿”,而且不必对着父母说,对一般尊长平辈客人也可以这么自称。

如在唐代变文作品《伍子胥变文》中:“女子答曰:‘儿闻古人之语,盖不虚言……儿家本住南阳县,二八容光如皎练……’”

还有一个听起来非常别扭的自称是“奴”(阿奴),唐朝男女上下尊卑都能用。“奴”的含义非常广泛,而且是各种阶层人士的小名、闺名常用字,可以用来骂人,表贬义。做父母的也经常用来称呼子女,表示怜爱。

唐代仆人怎么称呼庶子?

这要看封的什么,郡王只能是继位者的称呼,剩下的庶子们可能封个郡公就不错了,一般都是县子、县伯的爵位,女儿就是县主、郡君啥的。下人称呼的时候就按爵位称呼,或者是按家中的排行称呼,比如说十五郎,七娘...

讽刺对方是通过世袭得来的爵位

唐代对中旬的称呼?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荷月、伏月、季夏、旦月、焦月、暑月、精阴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兰月、凉月、瓜月、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秩、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穷秋、杪秋、青女月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