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关心的问题:兰亭序全文真迹在哪里,或者兰亭序的真迹的知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相关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现在在哪里?

王羲之真迹《兰亭序》随唐太宗殉葬了。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相聚山阴兰亭,群贤毕至,王羲之有感作文并书写下来,这便是《兰亭序》的诞生起因。

相传,王羲之回到家中,又书写了几遍,但都没有当时书写的那遍好,便自己一直珍藏,死后其子孙一直认真保存,到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圆寂的时候便传给爱徒辩才。

李世民酷爱书法,曾经下令在全国征集王羲之的作品,哪怕是一个带字的纸片。在帝王权力的号召下,虽然许许多多的王羲之作品收入囊中,但唯独《兰亭序》一直没有出现。后来唐太宗听说藏在辩才之处,虽多次询问未果。为了讨皇帝欢喜,大臣房玄龄推荐箫翼取回《兰亭序》。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藏有一幅传为赵孟頫所画的以萧翼赚兰亭为题材的长卷,很好地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

萧翼得到唐太宗命令后,便带着数件王羲之作品乔装接近辩才,骗得信任和好感之后,用激将法让辩才拿出了《兰亭序》真迹,由于辩才已经信任了萧翼,故不加防范,一天趁辩才和尚不在,萧翼便卷着《兰亭序》真迹跑回了皇宫。在这幅画面中,中间盘坐的就是辩才和尚,右边与之交谈的便是萧翼,画面的最左侧有两人在煮茶,人物表情刻画十分精彩,更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萧翼回宫后,皇帝看到《兰亭序》真迹十分高兴,不仅提拔了萧翼,还召辩才觐见,辩才看到殿堂上站立的萧翼,这才恍然大悟,不久便郁郁而终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便命善书法的大臣纷纷临摹,由于对《兰亭序》的喜爱,唐太宗去世时特将《兰亭序》陪葬昭陵,至今无人开启。

扩展资料: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参考资料:兰亭序-百度百科

[img]

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在哪里?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 *** 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真迹究竟藏在什么地方?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当时有一个传统习俗,在这天中人们需要去河边畅游一番,以消除不详之气。这天,王羲之决定在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麓)组织一次 *** ,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社会名流到场,大家饮酒作诗、曲水流觞。

酒酣之际,大家各自作诗,即将结束之际,大家希望王羲之能为他们的诗写下序文,王羲之欣然应允。于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诞生了。《兰亭序》28行324年,其中20多个“之”字,写法竟然无一相同,高明无比。

那么,《兰亭序》最终的下落如何呢?也许深知自己很难再写出《兰亭序》这样的作品,王羲之直接把《兰亭序》当作传家宝交给儿子王献之,此后一直由王羲之后人收藏。

相传《兰亭序》传到王羲之第七世孙王法极,他去世后将《兰亭序》交给他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和尚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整日把玩,甚至在卧室房梁上凿了个洞用于放置《兰亭序》,这是唐朝贞观年间的事情。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他在得知辩才和尚获得《兰亭序》后,激动不已。果不其然,唐太宗向辩才和尚索要,结果遭到拒绝。明着取不到,唐太宗心生“诈取”之计,派出善权谋的监察御史萧翼去寻找。

萧翼来到辩才和尚所在的永欣寺,经过一系列的手段,终于拿到了《兰亭序》。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真迹后,爱不释手,视为珍宝,他要求本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但真迹在唐太宗死后便下落不明。

当时就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兰亭序》作为陪葬品,被葬入唐太宗的昭陵。然而,五代时期温韬盗掘了除了乾陵之外,唐朝帝王陵全部遭到盗掘。《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了温韬盗掘唐陵的全过程: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兰亭序》如此出名,温韬在盗掘昭陵时如果发现,一定会记载。但是,在温韬盗掘的所有唐陵中,都没有发现《兰亭序》。据郭沫若考证,《兰亭序》在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以陪葬品将其放入乾陵地宫里。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乾陵墓道被意外发现,郭沫若激动不已,认为证明自己《兰亭序》藏于乾陵地宫的机会来了。不过,国家鉴于发掘万历皇帝定陵的教训,否决了郭沫若等人发掘乾陵的提议。

总结:兰亭序全文真迹在哪里和兰亭序的真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支持。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