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旧社会的官方职位称呼

丞相:也称宰相,是管理国事的最高官职。

太史令:职掌文史丶星历的官员。

御史大夫:制定法律丶政令的官员。

都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的官员。

长史:文官名,大将军的秘书。

典军校尉:统欣皇帝卫兵的长官。

参军:丞相的军事参谋。

县尉:县级官员。

尚书:主管文书的官员。

内阁大学士:主管内阁事务的官员。最大的官是皇帝,是一国之主。

文言文上下级间的称呼有什么?

我们先说个常识,在我国古代人的姓名是由姓氏、名字和字组成的。一个人的姓名非常重要,除了皇帝和自己的父母,一般人不会喊全称。比如三国中,曹操把马超的全家杀了,然而马超在阵前仍高喊:“曹孟德出来,”却不能喊曹操。曹操在称呼刘备的时候,也只是喊刘备为“玄德,”没有称呼过刘备。

因为当喊一个人的全称是,就相当于公开拉仇恨。有人可能认为,上级称呼下级应该能喊全称了吧,事实是即便是上下级也不能。

当下级遇到上级时,如果两个人是属于同一阵营的,或者是师徒关系时。

上级一般会直接喊下级的字,而不是名字。比如清朝的大臣李鸿章位极人臣,一直叫心腹盛宣怀为“杏荪。”杏荪是盛宣怀的字,可以看出这是有讲究的,通过上级对自己的称呼,可以感受出自己的分量。

若下级和上级不在同一个阵营里,双方一般都会十分的客气,但都敬而远之。比如浙江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一般称呼海瑞为“海知县”或者“海大人,”用姓氏加官职的方法。

当下级和上级属于同一阵营,可是关系一般,一般都会称呼上级为“部堂大人、中丞大人,府台大人”等等,用官职加大人的形式。若自己属于上级的嫡系心腹,那么关系就亲近了。若是下级称呼一声“老大人,”上级也不会生气。

如果不是同一个阵营,下级称呼上级会非常的客气,例如王中堂、李部堂、刘中丞等等

即使皇帝能喊官员的名字,也是有限度。在皇帝生气的时候,能喊官员的名字。在平时,一般会称呼官员的官职。

古代官名顺序?

秦汉时期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丞相管理中央的行政,太尉掌管军权,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工作。三公下增加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宗正,太仆,庭尉,典客,少府,治栗内使,卫尉。

地方上设立州郡县,州设刺史,别驾等,郡设太守,都尉,功曹等,县设县令等。

古代记录大事件的官名叫什么?

史官,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古代等级称谓中都有哪些?

汉朝前划分:大夫——士——庶民

以后:士民,农民,工民,商民

没有官位的“老百姓”,在古代通称为“庶民”。“士”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有的是拿俸禄的“食邑”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所谓“学而优则士”。所以古时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称谓,但后来“士”通指“读书人”。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四民。《汉书·食货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古人称谓先官职后姓名?

对外,对下,只称呼官荣誉衔、官职和姓。 如“两广总督林”“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李”等 过去将领出征,其将旗上写的就是这些,什么“天下兵马都元帅张”“平西将军杨”等等,而且姓要大大突出。 可能这些官员本来就不会平头百姓打交道,所以也不怕混淆。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