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汉字为什么有简体和繁体之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的民族,有着它过去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它过去的辉煌又主要是靠汉字——确切地说,应该是繁体字一一流传下来的,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

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着悠久灿烂的文化。

繁体字符合六书规则,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凡是韵母相同的绝大多数都具有相同的偏旁或部首。

从表面上看繁体字笔画多书写繁琐,但易于记忆。

简化字虽然书写简单但靠死记硬背使得学习难度大于繁体字。

这就是速记符号最简单却无法推行的原因。

中国一九七一年进 *** 合国后,全面推动中文简体字,排除繁体字。

联合国有关一个国家使用的语言文字相关条例也规定,所有社区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来源国所使用的现代语言,应保持一致。

台湾现在使用之繁体中文为正体字,香港为繁体字。 中国历史上,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著差异。

直到秦朝出现东汉盛行的隶书,才与现代繁体字字体较为接近。

历代朝廷通过编写“字书”颁定的规范汉字,相对于民间自发使用的各种简化字,具有的官方权威性,但秦后历朝所用之玉玺及各级官印,仍使用小篆体。

中国大陆於1956年开始制定和推行简化字。从此,简化字在中国大陆成为了规范汉字,而繁体字就是与简化字相对的传统汉字。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 目前繁体字的使用人群: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 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本身(如繁体字和简化字间,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的差异外,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的差异。

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圆珠笔”,在繁体中文中多用“原子笔”,简体中文里的“斯大林”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史达林”,简体中文里的“朝鲜〔此处特指共产主义朝鲜〕”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北韩”,简体中文里的“悉尼”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雪梨〔澳大利亚城市〕”等。

由于有这种差异,“繁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

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由于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

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

而且,在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

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台湾用语”、“香港用语”等,而非“繁体用语”。 汉字简化(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三千多年来,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体字。繁体字曾在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方面功绩卓著。但是,繁体字有三个缺点:

一是难读。

表意字“轰、丰、鸟”等不直接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声旁大多也不能准确表示读音,如以“韦”作声旁的字“违、伟、韩”,后面一个都不念作“韦”。

“秀才识字读半边”,往往会念成白字。

二是难写。繁体字笔画多,如“礼”(礼)、节(节)、写(写)、郁(郁)、吁(吁),少则12画,多则32画,书写费时又费力。

还有不少形近的繁体字,稍留意就会写错。

三是难记。汉字一共有近6万个,常用字也有4500多个,要一个个都记住当然很困难,而繁体字笔画繁多,要记住就更加困难。 所以,为了便利书写和认记,汉字必须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如确定“烟”为规范字,而“烟、淤”为异体字。废除不用。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为什么会有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分简体字又是怎么来的?

1、简体字由繁体字形体简化而来。

2、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

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

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

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

该表在《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

为什么简体汉字与繁体字是一一对应的?

简体字是建国以后从国家层面发起的一次对汉字汉字简化的改革,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识字并书写,是为了当时的需要而出现的产物并沿用至今,在此之前,中国通用书写使用的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繁体字,所以简体字本来也是对照繁体字简化而来,自然一一对应。目前繁体字在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仍然作为标准字在使用。

为什么会有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的区别呢?

繁体字,是简化字出现后,将原来的中文字称为“繁体字”,以区分两种字体,在香港、台湾等使用中文的地方没有繁体字的概念,相反有“简化字”“残体字”的说法。简体字的出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成立以后的事情,其主要目的是使笔画减少而更容易学习与书写,大大提高了识字率,和书写效率,更有一种说法是节省油墨。可是,负面的影响很大,首先是汉字的美被削弱了,汉字单字表意的精髓也破坏了,而我们这一代从小就学简化字的人阅读古书、碑文、书法等正体字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削弱,最大的弊端还是生硬的区分出谁是大陆人,谁是大陆以外的华人。

日本的中文从圣德太子时期全面的推广和系统的运用,是汉字文化圈中重要的一环,在日本(古代)不懂中文是无法做官的。“日本”“人”本身都是正体字,本身笔画也很少,与简体字没有区别。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