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关心的问题:王者天下灭国,或者不是灭了六国就是被六国所灭王者荣耀的知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相关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孔子家语》卷第八(2)

屈节解第三十七

子路问於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於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於必达於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於义.」孔子在卫,闻齐国田常将欲为乱,而惮鲍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鲁.孔子会诸弟子而告之曰:「鲁父母之国,不可不救,不忍视其受敌,今吾欲屈节於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为使?」於是子路曰:「请往齐.」孔子弗许.子张请徃,又弗许.子石请徃,又弗许.三子退谓子贡曰:「今夫子欲屈节以救父母之国,吾三人请使而不获徃,此则吾子用辩之时也,吾子盍请行焉?」子贡请使,夫子许之.遂如齐,说田常曰:「今子欲收功於鲁实难,不若移兵於吴则易.」田常不悦,子贡曰:「夫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吾闻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则大臣不听令,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子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於主,而与大臣争,如此则子之位危矣.」田常曰:「善,然兵甲已加鲁矣,不可更,如何?」子贡曰:「缓师,吾请於吴,令救鲁而伐齐,子因以兵迎之.」田常许诺.子贡遂南说吴王曰:「王者不灭国,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齐国而私千乘之鲁,与吾争强,甚为王患之.且夫救鲁以显名,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吴王曰:「善,然吴常困越,越王今苦身养士,有报吴之心,子待我先越,然後乃可.」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彊不过齐,而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必私鲁矣,王方以存亡继绝之名,弃齐而伐小越,非勇也,勇而不计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今存越示天下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霸业盛矣.且王必恶越,臣请见越君,令出兵以从,此则实害越而名从诸侯以伐齐.」吴王悦,乃遣子贡之越.越王郊迎,而自为子贡御,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足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心畏越,曰:『待我伐越而後可,则破越必矣.』且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矣,有报人之意,而使人知之,殆乎,事未发而先闻者,危矣,三者举事之患矣.」勾践顿首曰:「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受困会稽,痛於骨髓,日夜焦脣乾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今大夫幸告以利害.」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疲弊,百姓怨上,大臣内变,申胥以谏死,大宰嚭用事,此则报吴之时也.王诚能发卒佐之,以邀射其志,而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则其伐齐必矣,此圣人所谓屈节求其达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若胜,则必以兵临晋,臣还北请见晋君共攻之,其弱吴必矣.锐兵尽於齐,重甲困於晋,而王制其弊焉.」越王顿首,许诺.子贡返五日,越使大夫文种,顿首言於吴王曰:「越悉境内之士三千人以事吴.」吴王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可乎?」子贡曰:「悉人之率众,又从其君,非义也.」吴王乃受越王卒,谢留勾践.遂自发国内之兵以伐齐,败之.子贡遂北见晋君,令承其弊,吴晋遂遇於黄池,越王袭吴之国,吴王归与越战,灭焉.孔子曰:「夫其乱齐存鲁,吾之始愿,若能强晋以弊吴,使吴亡而越霸者,赐之说之也.美言伤信,慎言哉.」

孔子弟子有宓子贱者,仕於鲁为单父宰,恐鲁君听谗言,使己不得行其政,於是辞行,故请君之近史二人与之俱至官,宓子戒其邑吏,令二史书,方书辄掣其肘,书不善,则从而怒之,二史患之,辞请归鲁.宓子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而归矣.」二史归报於君曰:「宓子使臣书而掣肘,书恶而又怒臣,邑吏皆笑之,此臣所以去之而来也.」鲁君以问孔子.子曰:「宓不齐,君子也,其才任霸王之佐,屈节治单父,将以自试也,意者以此为谏乎?」公寤,太息而叹曰:「此寡人之不肖,寡人乱宓子之政,而责其善者,非矣,微二史,寡人无以知其过,微夫子,寡人无以自寤.」遽发所爱之使告宓子曰:「自今已徃,单父非吾有也,从子之制,有便於民者,子决为之,五年一言其要.」宓子敬奉诏,遂得行其政,於是单父治焉.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齐人攻鲁,道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今齐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麦,请放民出,皆获传郭之麦,可以益粮,且不资於寇.」三请而宓子不听.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闻之怒,使人以让宓子曰:「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岂不哀哉?不知犹可,以告者而子不听,非所以为民也.」宓子蹴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且得单父一岁之麦,於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若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季孙闻之,赧然而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三年,孔子使巫马期远观政焉.巫马期阴免衣,衣弊裘,入单父界,见夜渔者得鱼辄舍之.巫马期问焉,曰:「凡渔者为得,何以得鱼即舍之?」渔者曰:「鱼之大者名为鱼寿,吾大夫爱之,其小者名为鱦,吾大夫欲长之,是以得二者,辄舍之.」巫马期返,以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使民闇行,若有严刑於旁,敢问宓子何行而得於是?」孔子曰:「吾尝与之言曰:『诚於此者刑乎彼.』宓子行此术於单父也.」

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沐椁.子路曰:「由也,昔者闻诸夫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夫子惮矣,姑已若何?」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故旧乎非友也,吾其徃.」及为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於音也.」遂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之隐,佯不闻以过之.」子路曰:「夫子屈节而极於此,失其与矣,岂未可以已乎?」孔子曰:「吾闻之亲者不失其为亲也,故者不失其为故也.」

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

第一,他不知道怎么反。王翦所处的时代是古典主义中国向帝国主义中国过度的时代,古典主义的国家的领袖祖上都是一脉相承的贵族。秦国的祖上可以一直追溯到颛顼的孙女女修,女修的儿子伯益是秦国和赵国的共同祖先,可以说秦王的传承是根正苗红的,他王翦不过是一个将军,有高贵的血统吗?并没有!

正因为古典主义中国是看重血统的,所以那个时候很少会有农民起义,因为你闹翻了天也不会有上层人士支持你,到头来还是白搭,所以那时候的朝代寿命都非常长。但是秦朝统一后国家的性质完全变了,秦始皇废除了贵族世袭,也就相当于把秦国这个贵族制国家变成了军事帝国,所以刘邦出身不高的人才能当皇帝,因为军事帝国看重的不是血统,而是你的能力,这也是有些史学家所说的中国古代没有贵族的原因。

剧照

第二,秦朝户籍制度的制约。秦朝发明了一个绝技,叫编户齐民,这个技术高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能精确到每一个人。王翦带领的士兵每个人都被这个制度所控制,你只要敢造反,秦始皇可以直接到大秦中央数据库调资料,查到这些士兵把他们的家人都收拾了,就问你怕不怕。

后来刘邦攻入咸阳,别的人都是抢钱,抢女人,只有萧何是个明白人,他直接跑到丞相府把大秦中央数据库接管了,这样刘邦就掌握了全国的户口、山川、物产等资料,对项羽这个二愣子形成了降维打击。

第三,王翦从来就没想过造反。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不一样的,项羽、韩信都是出色的军事家,他们带兵打仗无人能敌,但是让他们当国家领袖就会搞的一团糟。同理,王翦也是出色的军事家,但他不是出色的政治家,只不过他更有自知之明。

剧照

王翦去攻打楚国的时候就表明了态度,问秦始皇要了大量的田宅,就是告诉秦始皇,请你放心,我从来没想过造反。另外,大家不要把造反想的那么容易,造反需要士兵配合,而且秦始皇也不会给王翦配个自己不信任的监军。

剧照

海甯、王国维《殷商制度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都邑者,……

《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虚在陈 ,大庭氏之库在鲁 ,黄帝邑于涿鹿之阿 ,少皞 与颛顼 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 。惟史言尧都平阳 ,舜都蒲坂 ,禹都安邑 ,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处不同。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 ;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 ,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 。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 ,不出邦畿千里之内。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武王克纣之后,立武庚,置三监 而去,未能抚有东土也;逮武庚之乱,始以兵力平定东方,克商践奄,灭国五十 。乃建康叔于卫,伯禽于鲁,太公望于齐,召公之子于燕。其于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诸国 ,碁置于殷之畿内及其侯甸;而齐、鲁、卫三国,以王室懿亲 ,并有勋伐 ,居蒲姑、商、奄故地,为诸侯长;又作雒邑为东都,以临东诸侯;而天子仍居丰、镐者凡十一世。自五帝以来,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盖自周始。故以族类言之,则虞、夏、皆颛顼后,殷、周皆帝喾后,宜殷、周为亲;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之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文化既尔,政治亦然。周之克殷,灭国五十;又其遗民,或迁之雒邑,或分之鲁、卫诸国 。而殷人所伐,不过韦、顾、昆吾 ;且豕韦之后仍为商伯,昆吾虽亡,而已姓之国仍存于商、周之世 。《书?多士》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当属事实。故夏、殷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摩,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此非穿凿附会之言也,兹篇所论,皆有事实为之根据,试略述之。

殷以前无嫡庶之制。黄帝之崩,其二子昌意、玄嚣之后,代有天下。颛顼者昌意之子,帝喾者玄嚣之子也;厥后虞、夏皆颛顼后,殷、周皆帝喾后。有天下者,但为黄帝之子孙,不必为黄帝之嫡。世动言尧、舜禅让,汤、武征诛,若其传天下与受天下有大不同者。然以帝系言之,尧、舜之禅天下,以舜、禹之功,然舜、禹皆颛顼后,本可以有天下者也;汤、武之代夏、商,固以其功与德,然汤、武皆帝喾后,亦本可以有天下者也。以颛顼以来诸朝相继之次言之,固已无嫡庶之别矣。一朝之中,其嗣位者亦然。特如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自成汤至于帝辛三十帝中,以弟继兄者凡十四帝(外丙、中壬、大庚、雍己、大戊、外壬、河亶甲、沃甲、南庚、盘庚、大辛、小乙、祖甲、庚丁);其以子继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为弟之子(小甲、中丁、祖辛、武丁、祖庚、廪辛、武乙)。惟沃甲崩,祖辛之子祖丁立;祖丁崩,沃甲之子南庚立;南庚崩,祖丁之子阳甲立:此三事独与商人继统法不合。此盖《史记?殷本纪》所谓中丁以后九世之乱,其间当有争立之事,而不可考矣。故商人祀其先王,兄弟同礼;既先王兄弟之未立者,其礼亦同,是未尝有嫡庶之别也。此不独王朝之制,诸侯以下亦然。近保定南乡出句兵三,皆有铭:其一曰“大祖日已、祖日丁、祖日乙、祖日庚、祖日丁、祖日己、祖日已”;其二曰“祖日乙、大父日癸、大父日癸、中父日癸、父日癸、父日辛、父日己”;其三曰“大兄日已、兄日戊、兄日壬、兄日癸、兄日癸、兄日丙”。此当是殷时北方侯国勒祖父兄之名于兵器以纪功者;而三世兄弟之名先后骈列,无上下贵贱之别。是故大王之立王季也,文王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也,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自殷制言之,皆正也(殷自武乙以后,四世传子,又孟子谓:“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吕氏春秋?当务篇》云:“纣之同母三人,其长子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大子,大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史记?殷本纪》则云:“帝乙长子为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故立辛为嗣。”此三说虽不同,似商末已有立嫡之制。然三说已自互异,恐即以周代之制拟之,未敢信为事实也)。舍弟传子之法,实自周始。当武王之崩,天下未定,国赖长君;周公即相武王克殷胜纣,勋劳最高,以德以长,以历代之制,则继武王而自立,固其所矣。而周公乃立成王而已摄之,后又反政焉。摄政者,所以济变也;立成王者,所以居正也。自是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

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特如传弟即尽之后,则嗣立者当为兄之子欤,弟之子欤?以理论言之,自当立兄之子;以事实言之,则所立者往往为弟之子。此商人所以有中丁以后九世之乱,而周人传子之制正为救此弊而设也。然使于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反不如商之兄弟以长幼相及者犹有次第矣。故有传子之法,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其条例,则《春秋左氏传》之说曰:“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择贤,义钧则卜。” 公羊家之说曰:“礼,嫡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侄娣;嫡侄娣无子,立右媵侄娣;右媵侄娣无子,立左媵侄娣。质家亲亲,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侄。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其双生也,质家据现在,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 此二说中,后说尤为详密,顾皆后儒充类之说;当立法之初,未必穷其变至此。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后世用人之以资格也,皆任天而不参以人,所以求定而息争也。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故衡利而取重,絜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而此制实自周公定之。是周人改制之最大者,可由殷制比较得之。有周一代礼制,大抵由是出也。

是故由嫡庶之制而宗法与服术二者生焉。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藉 曰有之,不过合一族之人奉其族之贵且贤者而宗之;其所宗之人,固非一定而不可易,如周之大宗、小宗也。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周初宗法虽不可考,其见于七十子后学所述者,则《丧服小记》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敬宗所以尊祖祢也。”《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是故有继别之大宗,有继高祖之宗,有继曾祖之宗,有继祖之宗,有继祢之宗,是为五宗。其所宗者皆嫡也,宗之者皆庶也。此制为大夫以下设,而不上及天子诸侯。”郑康成于《丧服小记》注曰:“别子,诸侯之庶子,别为后世为始祖者也;谓之别子者,公子不得祢先君也。”又于《大传》注曰:“公子不得宗君。”是天子诸侯虽本世嫡,于事实当统无数之大宗,然以尊故,无宗名。其庶子不得祢先君,又不得宗今君,故自为别子,而其子乃为继别之大宗。言礼者嫌别子之世近于无宗也,故《大传》说之曰:“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注》曰:“公子不得宗君,君命适昆弟为之宗,使之宗之,此传所谓有大宗而无小宗也。又若无适昆弟,则使庶昆弟一人为之宗,而诸庶兄弟事之如小宗,此传所谓有小宗而无大宗也。”《大传》此说,颇与《小记》及其自说违异。盖宗必有所继,我之所以宗之者,以其继别若继高祖以下故也,君之嫡昆弟、庶昆弟皆不得继先君,又何所据以为众兄弟之宗乎?或云:立此宗子者,所以合族也。若然,则所合者一公之子耳;至此公之子与先公之子若孙间,仍无合之之道。是大夫士以下皆有族;而天子诸侯之子,于其族曾祖父母、从祖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以下服之所及者,乃无缀属之法,是非先王教人亲亲之意也。故由尊之统言,则天子诸侯绝宗,王子公子无宗可也;由亲之统言,则天子诸侯之子,身为别子而其后世为大宗者,无不奉天子诸侯以为最大之大宗,将以尊卑既殊,不敢加以宗名,而其实则仍在也。故《大传》曰:“君有合族之道。”其在《诗?小雅》之《常棣序》曰:“燕兄弟也。”其诗曰:“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大雅》之《行苇序》曰:“周家能内睦九族也。”其诗曰:“戚戚兄弟,莫通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是即《周礼?大宗伯》所谓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者,是天子之收族也。《文王世子》曰:“公与族人燕则以齿。”又曰:“公与族人燕,则异姓为宾。”是诸侯之收族也。夫收族者,大宗之事也。又在《小雅》之《楚茨》曰:“诸父兄弟,备言燕私。”此言天子诸侯祭毕而与族人燕也。《尚书大传》曰:“宗室有事,族人皆侍终日。大宗已侍于宾奠,然后燕私。燕私者何也?祭已而与族人饮也。”是祭毕而燕族人者,亦大宗之事也。是故天子诸侯虽无大宗之名,而有大宗之实。《笃公刘》之诗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传》曰:“为之君,为之大宗也。”《板》之诗曰:“大宗维翰。”《传》曰:“王者,天下之大宗。”又曰;“宗子维城。”《笺》曰:“王者之嫡子,谓之宗子。”是礼家之大宗限于大夫以下者,诗人直以称天子诸侯。惟在天子诸侯,则宗统与君统合,故不必以宗名。大夫、士以下皆以贤才进,不必是嫡子,故宗法乃成一独立之统系。是以丧服有为宗子及其母、妻之服皆齐衰三月,与庶人为国君、曾孙为曾祖父母之服同。适子、庶子祇事宗子,宗妇虽贵富,不敢以贵富入于宗子之家;子弟犹归器,祭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夫妇皆齐而宗敬焉,终事而敢私祭,是故大夫以下,君统之外复戴宗统,此由嫡庶之制自然而生者也。

其次则为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无嫡庶,则有亲而无尊,有恩而无义,而丧服之统紊矣。故殷以前之服制,就令成一统系,其不能如周礼服之完密,则可断也。丧服中之自嫡庶之制出者:如父为长子,三年;为众子,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母为长子,三年;为众子,期。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大功;为庶子之长殇、中殇,无服。大夫为适子之长殇、中殇,大功;为庶子之长殇,小功。适妇,大功;庶妇,小功。适孙,期;庶孙,小功。大夫为嫡孙为士者,期;庶孙,小功。出妻之子为母,期。为父后者,则为出母,无服;为父后者,为其母,缌。大夫之适子为妻,期;庶子为妻,小功。大夫之庶子为适昆弟,期;为庶昆弟,大功;为适昆弟之长殇、中殇,大功;为庶昆弟之长殇,小功。为适昆弟之下殇,小功;为庶昆弟之下殇,无服。女子子适人者,为其昆弟之为父后者,期;为众昆弟,大功。凡此皆出于嫡庶之制。无嫡庶之世,其不适用此制明矣。又无嫡庶则无宗法,故为宗子与宗子之母妻之服无所施。无嫡庶,无宗法,则无为人后者,故为人后者为其所后及为其父母昆弟之服亦无所用。故《丧服》一篇,其条理至精密纤悉者,乃出于嫡庶之制即行以后,自殷以前,决不能有此制度也。

为人后者为之子,此亦由嫡庶之制生者也。商人诸帝,以弟继兄者,但后其父而不后其兄,故称其所继者仍曰兄甲、兄乙;既不为之子,斯亦不得云为之后矣。又商之诸帝,有专祭其所自出之帝,而不及非所自出者。《卜辞》有一条曰:“大丁、大甲、大庚、大戊、中丁、祖乙、祖辛、祖丁,牛一,羊一。”(《殷虚书契后编》卷上第五页,及拙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继考》)其于大甲、大庚之间不数沃丁,是大庚但后其父大甲,而不为其兄沃丁后也。中丁、祖乙之间不数外壬、河亶甲,是祖乙但后其父中丁,而不为其兄外壬、河亶甲后也。又一条曰:“囗祖乙(小乙)、祖丁(武丁)、祖甲、康祖丁(庚丁)、武乙衣。”(《书契后编》卷上,第二十页,并拙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于祖甲前不数祖庚,康祖丁前不数廪辛,是亦祖甲本不后其兄祖庚,庚丁不后其兄廪辛,故后世之帝,于合祭之一种中乃废其祀(其特祭仍不废)。是商无为后者为之子之制也。周则兄弟之相继者,非为其父后而实为所继之兄弟后。以春秋时之制言之,《春秋经》文二年书“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公羊传》曰:“讥何?讥尔逆祀也。其逆祀奈何?先祢而后祖也。”夫僖本闵兄,而《传》乃为闵为祖,僖为祢,是僖公以兄为弟闵公后,即为闵公子也。又《经》于成十五年书“三月乙己,仲婴齐卒。”《传》曰:“仲婴齐者,公孙婴齐也。公孙婴齐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兄后也。为兄后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为人后者为之子,则其称‘仲’何?孙以王父字为氏也。然则婴齐孰后?后归父也。”夫婴齐为归父弟,以为归父后,故祖其父仲遂而以其字为氏,是春秋时为人后者无不即为其子。此事于周初虽无可考,然由嫡庶之制推之,固当如是也。

又与嫡庶之制相辅者,分封子弟之制是也。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矧在后世,惟商末之微子、箕子。先儒以微、箕为二国名,然比干亦王子而无封,则微、箕之为国名,亦未可避定也。是以殷之亡,仅有一微子以存商祀;而中原除宋以外,更无一子姓之国。以商人兄弟相及之制推之,其效固应如是也。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开国之初,建兄弟之国十五,姬姓之国四十,大抵在邦畿之外 ,后王之子弟亦皆使食畿内之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 ,此与政治文物之施行甚有关系,而天子诸侯君臣之分亦由是而确定者也。

[img]

王者天下故事剧情复合历史么

将领名字和历史事件是正确的

但主角背景设定是错误的

角色性别年龄也是错误的

对合纵军的认知也是错误的(仅攻秦合纵军就有五次,甚至面对李兑率领的五国攻秦合纵军秦国不战而降割地赔偿,乐毅率领五国合纵军攻齐时赵惠文王因李兑与齐国交好罢免了李兑,楼缓因与李兑赵相之争失败成为秦相后疯狂报复赵国,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从历史来看赵惠文王罢免李兑是愚蠢至极的行为,而这种愚蠢在赵国好像有遗传似的,后来廉颇、李牧与司马尚等人下场都一样))

感觉得出来作者参考了很多秦始皇一统中华的历史资料

但一但扯上战国遗传问题,作者就不清楚了

估计作者只是喜欢秦始皇这一段,对整个秦秋战国并不感兴趣

比如商鞅变法后秦国就是一个不论出身只凭功绩的国家(实际上平民想人投地还是很难,所受教育甲胄马匹兵器等都与贵族有巨大差距)………… 春秋战国连横合纵(这个问题很复杂,历史名人一堆)

对国家地图的认知也是错误的,楚国的大国地位早失去了,楚国只是不断南侵的七雄中的弱国而已,秦国领土早超越楚国了(主要也是南侵和侵略楚国,北方赵魏韩的领土不好夺),北方混战的秦赵魏七雄中实力最强,韩国虽然国土小,从七雄初期就不断同魏越秦开战国力远比很多朋友想像中强大,齐强燕弱也是错误的认知,燕国和赵国常年一起并称,燕国也极强…………总之,领土大小无所谓,七雄大致实力秦国独强(商鞅变法),赵国次之(胡服骑射),其它五国实力都在伯仲间

齐国曾经比韩国更惨

灭国大战开始时战国地图

总结:王者天下灭国和不是灭了六国就是被六国所灭王者荣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支持。

你可能想看: